发布时间:2024-12-30 02:34:58 来源: sp20241230
1月5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制定发布《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设置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供有关高等学校在增设新医科专业中参考。
这5个专业分别是: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
新专业的设置意味着什么,将对医学人才培养带来哪些改变,学校、师生有何期待与诉求?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新在何处?“交叉融合”是共性特征
多位专家认为:5个专业的增设均是为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新态势,其共性特征,突出体现为“交叉融合”。
“新设专业以科技发展和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化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改革开展人才培养,服务人民健康的现实意义十分鲜明。”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乐江介绍,“我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巨大,产业迭代升级迅速。在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个性化的今天,社会急需培养更多复合型医学人才。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生物医药数据科学属于国家急需的战略新兴专业,目前专业人才紧缺;随着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患者规模不断扩大,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也将不断增加。新增专业紧贴行业产业发展脉搏,科学研判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很有前瞻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世奎认为,5个新设专业,“顺应了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发展态势,促进了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有机衔接”,不仅明确了知识、理论、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目标,也明确了人才培养具体面向的行业产业领域。
从课程设置上看,5个新设专业均属于“交叉融合”: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属于医工交叉,生物医药数据科学属于医理信交叉,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属于医理文交叉。“新增专业充分体现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方向,职业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乐江表示。
如何推进?避免专业培养“拼盘化”
从事老年医学事业多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内科主任医师刘梅林十分关心老年医学人才培养。
“由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肿瘤、骨质疏松、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综合征等常见疾病多层叠加,多种药物联用,诊疗矛盾突出,因此,必须重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医养结合、康复护理和长期照护等新体系的构建,重视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刘梅林对新增的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充满期待,“老年医学与健康是研究老年人群健康的科学,涉及老年人生理、心理以及医疗支持、社会保障维护等方面。课程设计很关键,建议充分考虑老年人群的需求,为社会培养真正适用的老年医学专业人才。”
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孙志鹏发现,这些新设专业的主干课程设计与他所学中医内科学专业有很大不同:“很多新设专业还融入了工学、理学和管理学,跟单纯的医学专业相关课程相比,内容更广泛。”
专家们提及,近年来,我国高校医学专业经历了一系列调整。截至2022年,新一轮医学门类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完成,最初下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药学6个一级学科,而后依次增设了口腔医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和护理学5个一级学科。
“此次引导性专业的设置,拓展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的空间,是学科专业目录管理的重大创新。”赵世奎介绍。
对于新设专业如何落到实处、有哪些事项需注意,赵世奎表示,高校的学科专业和培养模式是长期积累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历史惯性,动态调整势必会受到高校、院系、教师局部利益和传统观念的掣肘。
“在主干学科上,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学;老年医学与健康包括临床医学、药学、心理学、材料学……这5个引导性专业均包括3个以上主干学科,其中不乏‘大跨度’交叉,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单一学院(学部、系)人才培养的边界,也需要在招生、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作出深刻调整。”赵世奎说,“如何引导不同群体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确保人才培养走深走实,避免专业培养‘拼盘化’,是引导性专业发展将面对的挑战。”
(记者 陈 鹏)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