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含博量”不重视“含金量”,唯学历论该破了

发布时间:2024-12-21 16:16:57 来源: sp20241221

  □蒋理

  近日,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布的博士生引进录取情况引发热议。根据公示内容,其拟引进的10名人才中,大多为毕业于东南亚及东亚国家的博士研究生,如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泰国易三仓大学、韩国又石大学等,所学专业有汉语言文学、管理学、体育与运动、教育学、艺术学等。

  2022年,“湖南邵阳学院花费1800多万元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博士”一事,就曾在网上引发争议。这些“引进”的博士,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有不少是本校教师在职攻读博士;二是博士含金量被舆论质疑,认为是“速成”的“水博士”,高校如此引进人才,不是真重视质量,而是追求提高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即所谓“含博量”。

  地方院校,包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为何热衷提升本校教师的学历层次,以及引进东南亚博士?这和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舆论把教师队伍“含博量”作为对学校的评价指标有关。本科院校要申请硕士点、博士点,以及高职院校要升本,教师“含博量”都是重要指标,为快速提高“含博量”,有的高校就采取和东南亚学校合作的方式,让在职教师去这些国外大学快速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再以“引进人才”的方式,对这些人才进行“引进”,以此打造学校的人才建设政绩。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引进的这些博士,是不是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后“再引进”,还不得而知。而在2022年引起舆论关注的邵阳学院引进东南亚博士事件中,媒体披露,23名引进的博士有22名是出国攻读博士毕业返校,即属于学校在职教师出国读博。地方本科院校之所以要采取与国外大学合作的方式培养引进这样的博士群体,是因为从学院更名大学、申请硕士点、办一流学科,都强调教师队伍有博士学位的比例。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称为大学的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有网友质疑东南亚这些大学是“野鸡大学”,其实不然。这些大学的文凭是得到我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也就是说,虽然被质疑“含金量”不高,但是,博士学位证书却是得到认可的,是可以提高学校“含博量”的。

  这就是高校引进东南亚博士,一边被质疑,一边还有很多学校前赴后继的原因。对于这些高校来说,有提高教师“含博量”的现实需求,而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就是让在职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并快速获得学位。如此,不需要花太多经费去聘请新教师、淘汰学历层次不高的教师,就可以提升教师队伍有博士学历人数的比例。

  这显然只是“形式上”提升“含博量”,而不是真正提高学校的师资质量。要真正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必须破除唯学历论。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要推进教师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现象,推进发展性评价。这也要求我国在进行海外学历认证时,要严把质量关。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让每所高校安于自身定位,在自身定位上办出一流、追求卓越,就必须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和评价。教育部提出,要依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功能定位、实际贡献和办学特色,探索制定高校分类设置标准,建立健全高校分类管理、分类支持机制,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分类评估体系,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发展定位,聚焦主责主业,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道路。为此,要尽快清除对高校不合理的管理评价体系与指标,把高校的精力引导到重视内涵发展上。

  (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