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搭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桥梁 助力经济全球化共赢

发布时间:2024-12-27 19:51:56 来源: sp20241227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绿色发展持续深化,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现了突破性进展。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是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五大支柱”之一,不论是《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还是《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中,均对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提出了要求。

  中国作为全球绿色金融引领国之一,积极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在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方面,中国积极在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机制下引领绿色金融交流合作,推动建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组,2021年,该研究小组升级成为常设的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G20 SFWG),持续深入推进G20国家的绿色金融合作;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间,中国政府不断提高境外项目环境标准,在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绿色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底色。另一方面,中国也积极主动地在国际主流的绿色金融平台和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2年,由新兴市场的金融监管部门等机构以及银行业协会组成的可持续银行网络(SBN)成立,原中国银监会和原中国环境保护部作为该网络创始成员,致力于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发起者之一建立了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体系网络(NGFS),以促进金融领域环境和气候管理发展,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可持续经济转型;2019年,中国作为创始成员国参与了欧盟发起设立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以促进来自私人领域的绿色投资;中国人民银行与欧盟委员会相关部门共同完成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就中欧两方绿色金融分类目录开展比较与分析,为推动中欧绿色分类标准协同作出重要贡献。

  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

  不久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这进一步阐明了我国金融市场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当前,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金融市场应抓住机遇,持续推动双向开放,对标国际金融市场的高标准,持续夯实完善绿色投资领域的监管政策,推动交易实体及产品多样化创新以活跃市场流动性,同时重视进一步增强境外机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便利性和规模,通过建立国际机构积极参与的投融资平台,为中国参与境外投资创造更多条件,促进金融市场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积极探索全球绿色金融标准“共同语言”

  推动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是我国绿色金融领域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保障,可为增强我国绿色金融标准的话语权,进一步加强绿色投融资合作,降低跨境交易绿色认证成本,引导更多境外资金参与支持国内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奠定重要基础。首先,在与国际相关标准对接的过程中,应首先立足我国国情及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重视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中外绿色金融标准接轨,为吸引国际资本参与我国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其次,充分发挥G20、IPSF、GIP等多边国际合作平台作用,围绕绿色国际标准建设和完善等议题展开探讨,探索出台类似《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其他共同分类目录。此外,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除了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外,各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也应积极参与由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等牵头标准编制工作中,力争在相关标准、倡议的制定和应用中贡献“中国力量”,提升中国在标准制定中的国际话语权和市场影响力。

  强化绿色贸易融资助力中国对外开放战略

  绿色贸易融资将传统贸易融资手段和绿色金融工具相结合,通过引导资金“绿色化配置”,有助于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国大力推动绿色贸易融资,既有利于促进国内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也可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成为展现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名片。自中国“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贸易融资业务迎来了新的拓展风口,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促进绿色贸易融资的金融工具创新与应用中也不断尝试并取得突破。未来,一是需进一步通过借鉴已有的国际先进的项目融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工具和行业基准,制定统一完善的绿色贸易融资标准与评价体系,为金融机构与绿色贸易发展企业提供更多可依据的参考标准;二是建立和完善绿色贸易融资风险防范的制度框架,定制绿色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机制,健全问责制度,制定投融资风险考核机制,加强绿色贸易融资发展监管;三是积极创新绿色贸易融资工具,通过政银合作,制定一套科学、有效、便捷的绿色贸易融资贴息计划,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机构绿色投资的回报率,同时拓宽已经较为成熟的绿色金融工具在绿色贸易融资上的运用,促进绿色金融工具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的绿色贸易融资的融合,在国际平台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合作模式。

  拓宽现有合作机制下的绿色金融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绿色金融将在政策体系、伙伴关系、务实合作等多方面继续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一是可持续推动中国能源转型的治理经验、知识和模式“走出去”,助力深化与共建国家在可再生能源、绿氢、新能源矿产等重点领域市场规划与顶层设计的合作;二是通过人文交流、联合研究、平台建设等合作形式,加快共建国家绿色产品技术创新,提升环保科技水平,加强全球绿色能力共建;三是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各类绿色产业的标准对接,提升海外绿色项目的ESG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与当地社区良性互动,持续构建“一带一路”话语权体系,制定以“中国制造”为核心的绿色产业合作的标准规则互认体系。此外,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上,中国可进一步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合作、南南合作、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下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中绿色金融相对发达的经济体,发展经验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在上述合作机制下,中国可继续在尊重国家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的基础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域相近的其他国家一道,加强绿色金融合作与能力共建,缩小区域间绿色金融标准的差异,推动国际相关标准的制定,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交流合作也愈发重要。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继续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理念可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切入点和达成“多边共识”的重要抓手。未来,中国将进一步以绿色金融为抓手,构建国际合作重要桥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迈进。

  (作者王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