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退伍军人在不毛之地种出致富“榛”收路

发布时间:2024-11-22 06:26:48 来源: sp20241122

图为榛子鲜果挂满枝头。胡立忠 摄

   中新网 通辽10月12日电 题:内蒙古退伍军人在不毛之地种出致富“榛”收路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榛子产出高、好管理,既能调整产业结构富民,又能保护绿水青山。将来通过发展,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这样也可以给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利用的‘绿色银行’。”贾大军说。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福盛号村贾大军家的榛子园,一串串饱满的榛子鲜果,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枝头,微风吹过,榛叶沙沙作响,宛如一曲轻快灵动的音乐,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坚果香味儿。贾大军正忙着和工人们一起采摘榛子鲜果,黝黑的脸庞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图为生机勃勃的榛子园全景。胡立忠 摄

  敢为人先种榛子

  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退伍军人贾大军在吉林长春接触到了榛子。经过考察,他发现榛子是四大坚果之一,有着“坚果之王”的称号,不仅价格高、耐储存,榛子树还是优良的水土保持灌木,对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起着重要的作用。

  2018年,贾大军尝试着在120亩沙沼地栽上榛子树。

  福盛号村干部徐群回忆,贾大军能承包到这120亩沙沼地,是因为村民没人要。

  “这是一片大沙包,可以说寸草不生,老百姓放牲畜都没人来这。我承包以后,用铲车把沙包全部推平,买黑土垫上,花了很多功夫。”贾大军说。

  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发展榛子林……贾大军决心与这片沙沼奋战到底,然而榛子树属于灌木树种,喜湿润,开鲁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榛子林种植能不能成功,当地还无人尝试,贾大军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想要管理好榛子林,就得像带小孩一样精心呵护,因为整个通辽没有种植榛子的先例,我就边摸索边尝试,走的弯路太多了。”说起这片林地,贾大军感慨颇深。

图为贾大军夫妻喜迎丰收。毕乐陶 摄

  誓与沙沼争高低

  刚开始的5年,由于没有经验、不懂技术,贾大军在这片榛子林投入120多万元,却几乎没有收益,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打击我的人太多了,包括专家也说开鲁风沙大,气候干燥,不适合种植。但我觉得,这里水利条件方便,气候干我可以多浇水,产量不行我可以密植。”贾大军说。

  开弓没有回头箭。面对困难和挫折,贾大军几乎一天24小时守着榛子林,观察榛子树的习性、摸索学习、多方求教。

  浇水、剪枝、施肥……为了减少开支,贾大军不舍得雇人,都是夫妻俩一起上手。几个月的时间,他瘦了20多斤。

  “榛子抗寒、耐瘠薄、抗晚霜,生态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耐储藏、易加工,是独具特色的干果经济林树种。另外,榛子树水平根系发达、枝繁叶茂,保护生态作用大。”在贾大军看来,适宜发展榛子的地方大都分布于边远地区和贫困乡村,在不占用耕地前提下,发展榛子可以达到治理荒山、提高农民收入双重功效。

图为贾大军夫妻正在采摘榛子。吕志敏 摄

  小榛子带来大收益

  2023年,贾大军种植的榛子终于有了收益,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出乎他的预料,这样的丰收场景,他盼了6年。“榛子干果按市场价平均每斤13元,今年至少出5万斤,纯收入也能达到60多万元,很知足了。”贾大军说。

  从茫茫瀚海到滚滚绿洲,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从曾经寸草不生的荒沼地到效益可观的经济林,贾大军用6年时间,硬是从不毛之地闯出来一条致富“榛”收路。

  “不仅改变了生态环境,还实现了经济效益。”贾大军说,明年榛子的结果率会是今年的两到三倍,收入将会更加可观。“如果邻里乡亲有想种植榛子的,我可以毫无保留把经验和技术都告诉他们,别像我走这么多弯路,让大家以最快的速度见到效益。”贾大军说。(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