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物精品解读中华民族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4-11-24 12:00:53 来源: sp20241124

  《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郑茜主编;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物”“史”互证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解读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独特角度,对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有效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都具有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当前,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入选“中国好书”,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郑茜主编的《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包括中华民族的孕育与起源、中华民族的自在发展、中华民族自觉实体的形成三个部分。该书用精美的考古实物,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绵不断、传承赓续的历史基因,揭示了中华大地上的各族先民心系“中国”、内聚发展的精神密码。该书对文物的选择精当又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源自“五方之民共天下”的共同追求,构筑起一部实物实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证明了56个民族是拥有共同历史文化基因与文化认同的民族实体的历史事实。这部书“让国宝讲话”“让文物活起来”,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能以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深入浅出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进行阐释。

  编纂团队在全国近60家博物馆珍藏精品中遴选的100件珍贵文物,在考古学意义上具有较强代表性。文物图片清晰,特征鲜明,文字解释简洁典雅,可以跨越国界,更好地发挥国际传播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文物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根据主题进行适当组合,用文物内容上的逻辑性代替形式上的一致性。比如,第二章选取了62件文物,通过“秦铜诏铁权”“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组印”“辽鎏金双凤纹玛瑙柄刺鹅锥”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关键节点上的代表性文物,生动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怎样形成。书中对文物的阐释,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着重探究文物背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最终凝聚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逻辑,使读者通过文物基本掌握历史脉络,并为灿烂无比的中华文明感到由衷的振奋和自豪。

  通读全书,可以感受到编者的用心,也能够体会到他们为本书付出的努力。《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以“物”为载体,生动阐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等重要命题。该书以“物”“史”互证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解读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独特角度,对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有效发挥教育引导作用,都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8日 2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