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7:11:27 来源: sp20241223
盐碱地面积占全国三分之一的新疆,综合施策,让昔日荒滩成高产良田——
盐碱地变身“新粮仓”
新疆地区农耕史,是一部治理盐渍化的历史。在新疆,约三分之一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新疆盐碱地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新疆以系统化理念大力推进盐碱地改造提升工程,向盐碱地要粮食、向盐碱地要潜能,通过系统治理、科学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让盐碱地特色农业在天山南北开花结果。
1.啃下技术创新“硬骨头”
“这个‘硬骨头’你们啃下来太不容易了,我种了大半辈子地,很少看到这么好的改良效果。”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恰玛古种植基地,联合国粮农组织水稻首席专家赵定坤感慨道。
恰玛古产业是柯坪县“六大富民产业”之一,而土壤板结严重、盐碱程度大、灌溉水源也为高浓度盐水,成为摆在柯坪县种植业面前的三座“大山”,一直困扰着恰玛古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充分利用柯坪地域广袤的资源优势,增加柯坪有效耕地面积,在浙江湖州援疆指挥部牵线搭桥下,今年浙江兴艺农业集团与柯坪县就柯坪盐碱土地改良试验达成合作协议,在阿恰勒镇选择50亩盐碱荒地作为试验田种植恰玛古。
在盐碱地治理中,“三位一体”改良技术成为土壤降盐的一个“法宝”。专家介绍,这一技术共分为降盐减碱、活化土壤、增加土壤有益菌群以及使植物抗逆生长几个步骤。通过改良,不仅能实现盐碱地农作物的从无到有,更能使农作物增量增产、提升品质。在改良中,这项技术相对于常规改良方法可节约水资源50%以上,资金投入节约50%以上。
“‘三位一体’改良技术,很好地解决了盐碱地治理难题,实现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高产,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赵定坤告诉记者,“这一成功经验为我国盐碱地的改良及利用作出了示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接下来要总结经验、优化技术,在稳产、高产、优质上下足功夫。”
治理盐碱地,离不开科学理念和系统观念。近年来,新疆通过种植盐生植物、推广有机肥、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等方式缓解土地盐碱化程度,持续进行的科技创新,让盐碱地治理有了“新疗法”。
在克拉玛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水肥盐调控、使用土壤改良剂、实施暗管排盐以及干播湿出等综合手段,棉田平均产量从每亩280公斤提升至每亩342公斤。
“改良后的盐碱地,不仅在当年实现了棉花水稻等作物的高产,还可用来种植经济作物,耐盐碱水稻与经济作物的轮播耕作可实现盐碱地长期开发利用,让盐碱地变良田,低产田变高产田。”中国工程院院士尹飞虎表示。
2.“吃盐植物”唤醒盐碱地
在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希依提墩乡喀克夏勒村叶尔羌河岸边的一片盐碱地改良示范田里,连片的碱蓬一簇簇在风中摇曳,红褐色的枝蔓为大地铺上了“地毯”。旁边的盐碱地里一片雪白,像盖上一层厚厚的积雪。
田埂上竖立的介绍板,标注着盐碱地改良试验的效果。
“今年5月,我们开始在这片土地实施土壤改良项目,种植可吸盐的植物碱蓬,盐地碱蓬每年每亩可以‘吃掉’400多公斤盐,治理效果明显,种植两三年后,这片地就能种棉花了。”负责项目实施的新疆五征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行政部部长赵尚斌指着上面的数据告诉记者。
昔日的戈壁荒滩变为今朝的绿洲良田,离不开科技进步,也离不开对口援疆政策和“村企合作”新模式。
2011年,山东五征集团响应党中央对口援疆工作号召,来到麦盖提县投资,建立新疆五征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当地近万亩盐碱荒滩进行连片开发改良。
“治理后,过去的荒地成了丰收田。现在我们15个人管理1200亩地,农忙时节我们采棉花、翻晒辣椒,月工资能拿到5000块钱以上。”38岁的喀克夏勒村村民阿不都热依木·阿不都热西提告诉记者。
当前,新疆盐碱地治理手段多样,立足盐碱含量动态变化这一事实,联合发力、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打出组合拳,实现有效治理。
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新疆一方面通过平整土地、建立防护林带等传统方式,开展土壤改良和利用;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地块不同阶段的盐碱含量,增施相应有机肥以及采用其他化学改良措施,精准施策。
“目前,我们的这片试验田共有150亩,有了今年打下的好基础,明年我们准备再种2000亩碱蓬,让大片的盐碱地变良田。”赵尚斌说。
3.“盐碱滩涂”变身“稻米之乡”
近年来,新疆将盐碱地治理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态化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攻关行动,“盐碱滩涂”变成“稻米之乡”的实践也在多地成为现实。
今年秋天,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六团双城镇十一连的万亩水稻种植区,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空中植保无人机来回穿梭于稻田间,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
过去,这里曾是一片盐碱滩。经过几年的改造,昔日白茫茫的盐碱滩变成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区。
“今年,连队种植水稻共1万余亩,试种了4个品种,预计亩产可达700公斤左右,个别地块在900公斤以上。”十一连党支部书记魏九龙告诉记者。
近年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疆在盐碱地治理上出台系统举措,取得显著成效。如今,“盐碱地里稻花香”“盐碱地里出菜园”“盐碱水养殖水产品”等场景已在新疆处处可见。
如果深入新疆的土地下,特别是荒漠之下,会发现这里是一座“咸水海洋”。将盐碱地治理与咸水利用相结合,发展咸水产业,成为新疆盐碱地治理的一个重要选择。
在新疆多个地区,盐地碱蓬已经实现广泛种植。还有一些地区还在盐碱地上种植盐角草、盐爪爪、黄花补血草、野榆钱菠菜等盐生植物。这些植物既能“吃盐”,又具备经济价值,让曾泛着白花的不毛之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4.“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
针对盐碱地治理,今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的方针。
过去,我国盐碱地治理“以地适种”占主导地位,即治理盐碱地以适应作物,对“以种适地”新理念,即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则认识不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认为,新疆盐碱地治理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水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转变思路,以种适地,才能打好丰产的基础。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
“要在两方面同时发力,一方面是选育种植盐碱地适应性植物,另一方面是改善土壤盐碱性。通过双向努力,实现适生种植和土壤改良的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更加生态友好、绿色低成本且可持续的盐碱地治理方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彬说。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尚杰 赵明昊 王艺钊)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