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09:43:39 来源: sp20241127
【学习金句】
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2023年6月7日,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强调
【实践分享】
多措并举加强非遗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近日,陕西省宝鸡市推出50多项丰富多彩的新春文化旅游活动。西秦刺绣、木版年画、凤翔泥塑、社火脸谱等非遗技艺展示、非遗年货展销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近年来,宝鸡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记录、传承、传播、利用”四大工程,建立了涵盖6项国家级、67项省级、143项市级、514项县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体系,建设多个非遗类文化旅游景区,激发文旅业态的勃勃生机。同时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多彩的非遗文化,体验非遗的多种业态。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三山五园,以类型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山水形胜的整体格局,获得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授牌。3年多来,海淀区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与北京老城的联系,构建文物保护责任、价值研究阐释、展示交流传播、资源活化利用、科技支撑五大体系,高质量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和环境治理提升,将“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连点成线、推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竣工、打造“一道十三园”……通过共建、共治、共享,三山五园生机盎然,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金名片”。
在交流中多彩 于互鉴中丰富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 敦煌仿佛一个巨大磁场,吸引着各种文明。藏经洞中,有6万余件以各种民族语言书写的佛经典籍和社会文书,蕴藏着世界千年文明景观;敦煌研究院与国外有关研究所合作,对莫高窟第85窟进行修复,探索出科学的壁画保护修复方法并向全国推广;与国外大学团队开展合作,在土遗址表面防风化研究上取得成果……无论是过去不同文化间的吸纳互动,还是如今广泛开展的文化交流,都映照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专家解读】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董振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古荒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是学习好、领会好、运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强大实践效能的关键原则。三者作为一个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为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巩固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自信自强是一个文明得以赓续延展的根基所在,是一个民族在精神深处的身份认同与自我肯定。一个民族唯有自信,才能在逆境中不断奋起,才能在顺境中秉持谦逊,从而以坚定从容、开放包容的格局气度在波澜起伏的历史湍流中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份自信深深地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始终发挥着稳定器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必须始终传承好维护好发展好。这份自信科学地确证于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也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份自信更雄辩地展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伟大胜利的实践过程中。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同时升华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充盈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倍加珍惜并不断发展、大力弘扬。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精神,用中国精神支撑中国实践,更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实践基础上,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升华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从而做到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体,从古今中外的文化资源中审慎辨别、合理借鉴、取其精华并实现具有主体性关照的再生再造。
秉持开放包容,不断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世界普遍交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可阻挡的文化潮流。任何民族想要与世隔绝,阻断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交往都是不切实际的,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无疑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文化的自信程度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越是能够积极面对其他文明,并在文明对话中不断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程度就越高,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就越强。纵观中国历史,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明的主流主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秉持开放包容,就要以海纳百川的广博胸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但文化主体性的确立、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是必要前提。既要平等尊重每一种文明,也要辩证地看待每一种文明;既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也不盲从盲信、照搬照抄,要在分析比较中择善从之。还必须看到,任何一种文明样态都必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这就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好的一面剥离出来为我借鉴。此外,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学习借鉴其他文明好的一面的过程中,还要具体地历史地加以分析。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生长于特定的环境土壤中,都有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必要前提。生搬硬套、简单移植的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甚至适得其反。这就必须结合中国本土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进行有机地转化和再造,从而促进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使其转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唯有如此,才能够涌现出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也才能够更好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坚持守正创新,不断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坚持守正,守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牢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动摇,牢牢把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动摇,从而进一步巩固并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
唯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以创新作为支撑的守正,等同于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坚持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创新是最响亮的时代强音,无论是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都需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等举措,把创新理念贯穿宣传思想文化各领域,永葆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