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依靠改革开放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发布时间:2024-11-15 05:07:39 来源: sp20241115

  中共十八大以来,各方面共推出2485个改革方案,全面深化改革提速,打响改革攻坚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近期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五个方面精辟概括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坚定不移地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才能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条件。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唱响“春天的故事”,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创造了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我国通过持续推动对内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国际贸易合作并融入全球化进程,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22年超过121万亿元;过去1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2.3%上升到18%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随着国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市场经营主体总量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到现在超过1.8亿户,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中共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9.4:43.7:46.9调整为2022年的7.3:39.9:52.8,比例更趋合理。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2013-2022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提升到2.54%,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2万亿元增长到3.087万亿元,居世界第二。

  四是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能源生产总量达到54.1亿吨标准煤,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解决部分“卡脖子”问题;及时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稳妥化解大型房企债券违约风险,规范平台企业金融业务,金融风险有所收敛,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近十年间,中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创造了世界脱贫史上的奇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长至2022年的36883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和教育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事非经过不知难”。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中国式现代化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不充分。当前,供需结构和市场结构不匹配不合理的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利于经济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以及动能的转换。从供需结构来看,供需不匹配问题仍突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仍不相称。从市场结构来看,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仍然面临区域和城乡市场壁垒、内外贸市场分割、基础性服务行业垄断、要素流动受阻等多种问题。从稳增长与促改革的关系看,稳增长的传统政策边际效益递减,而改革释放新动能有待加强。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与扩大并存,区域经济分化态势明显。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困难,与其他板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滞后;资源枯竭型城市、传统工矿区城市因为产业转型升级不畅、发展活力不足,经济发展也陷入困境。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呈现出经济份额“南升北降”,经济增速“南快北慢”的发展态势。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虚胖”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领军人才偏少等。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占R&D的比重仅为6.32%,低于OECD(经合组织)国家15%-25%的水平。支撑产业升级、引领前沿突破的源头技术储备缺乏,特别是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高端医疗设备、生物制药等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科技研发投入增长较快,但创新绩效较低,产出效率不高。

  四是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从区域收入差距看,东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从城乡收入差距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经历了倒U型变化趋势,200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74,2007年上升到3.14,2022年则下降到2.45。

  依靠改革开放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重点任务

  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启示来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仍需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中国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向最难处攻坚、向最关键处挺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激发各类资源要素活力与创造力。

  二是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改革。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4年经济工作,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和推广,推动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加快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利用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风控等金融科技能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数字化连接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金融产业集群。

  三是围绕建立高水平开放新体制深化改革。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当前,中国仍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2023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要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为主的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导向的制度型开放转变;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化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扩大面向世界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四是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深化改革。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教育方面,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一批主要科技领域的领跑者和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的开拓者,加快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科技方面,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其他主体协同参与的新格局,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延伸。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人才方面,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五、 围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改革。要统筹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应尊重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地区聚集的客观规律,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重点打造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要空间形态的增长动力源,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完善空间治理,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位,针对不同类型功能区域制定差异化政策。

  六是围绕绿色低碳转型深化改革。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加快建设碳市场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研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完善碳交易定价机制,发挥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加强国内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的交流合作和链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升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金融、财税、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领域发展。

  七是围绕供需动态平衡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着重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阻碍要素市场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需求侧管理,将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以强大的国内市场拉动需求。构建完备的内需体系需要健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后顾之忧,满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张占斌,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