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机遇 大文章|金、银、蓝、绿、红 你眼中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什么颜色?

发布时间:2024-11-27 15:31:36 来源: sp20241127

   中新网 2月18日电 (记者 朱延静)11座城,与一片海湾相拥而伴。5年间,它们朝夕相处,已茁壮成长为一棵屹立世界东方的参天大树……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了全面规划。

  5年如白驹过隙,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银”光闪耀;经济高速增长、活力充分释放,“金”黄夺目;四时花香飞鸟集聚,“绿”意盈盈;靠海向海商船往来穿梭,湛“蓝”深邃;人员流动活跃、科创潜力迸发,热闹“红”火。

  多彩湾区,似万花筒般缤纷绚烂。你眼中的粤港澳大湾区,会是什么颜色呢?

  广州南沙。 中新社 记者 陈骥旻 摄

  伶仃巨变基建跨海,如“银”龙飞舞

  一桥跨三地,天堑变通途。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两大重要跨境基础设施建成通车。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运营,香港加入全国高铁“朋友圈”。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伏波于浩瀚伶仃洋中的海上巨龙“起舞”,让往来港、珠、澳三地变得更加便捷。

  图为港珠澳大桥九洲航道桥。记者 陈骥旻 摄

  跨境基建有“上新”,通关模式也有“创新”。

  香港西九龙高铁站的“一地两检”,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莲塘/香园围口岸、新横琴口岸、青茂口岸相继开通,创新实施“一站式通关”“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内地与港澳的往来越来越快捷便利。

  2023年底,深中通道这一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工程主线贯通;2024年初,黄茅海大桥与高栏港大桥海上“牵手”。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后,将与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

  伶仃洋从“叹零丁”,走到了“叹巨变”。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与西人工岛。(无人机照片)记者 陈骥旻 摄

  地面交通往来纵横有条不紊,空港建设也毫不逊色,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加速成型,五大机场正加快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冲上云霄看世界、吸引外企湾区“安家”,它们功不可没!

  基础设施的建设、互联互通的交通网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强劲动力,“深圳创业、香港生活”早已成为寻常事。

  金融创新财力雄厚,似“金”光闪耀

  “硬联通”全面接驳,“软联通”迅速升温。

  在世界版图中,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称“世界四大湾区”。

  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近13万亿元人民币。如果将13万亿放置于全球对比,已跻身世界主要经济体前10,发展之快,令世界瞩目。

  香港中环。 中新社 记者 洪少葵 摄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创新不断深入,多项改革举措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金融服务创新水平显著提升,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港通”交易机制持续优化,截至2023年底,“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超过75.43万亿元。“跨境理财通”正式启动,极大地促进了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

  澳门大三巴牌坊。图 视觉中国

  《纲要》指出,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为了方便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的流动,粤港澳三地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在此期间,陆续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等,对推进粤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行了全面部署。

  如今,随着“软联通”的日益完善,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粤港澳合作平台开发建设稳步推进,正发挥强大效能。

  2023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锚定了方向。

  “湾”有引力,机遇自然来。

  有数据表明,中国内地依然是极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特别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在内的开放程度高、与全球市场联系紧密、创新文化活跃的区域,将持续吸引海内外企业与投资者。

  绿水青山万壑鸟鸣,展“绿”意盎然

  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生态。

  蜿蜒的海岸线、优良的港口群,山海连城、三面环山、三江汇聚,昭示了生态绿始终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航拍镜头下的广州市白江湖森林公园。 陈楚红 摄

  从系统推进珠江流域水资源、污废水处理、涉水项目管理等工作,形成覆盖全面的水治理体系;到实施粤港澳三地空气治理污染联防联控,施行更加严格的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和清洁航运政策;再到强化粤港澳三地危险废物协同处置能力,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土壤治理与修复的技术交流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完善“一国两制”框架下的粤港澳三地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实行生态环境“同保共享”模式,建立合作小组等长效机制,就三地共同关注的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开展协同对接。

  深圳海滨生态公园的白鹭展翅。 中新社 记者 陈文 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是国家对大湾区能源建设提出的要求。

  从3年前推出粤港澳大湾区首艘纯电动游船,到如今“蓝海豚23”号投入运营,广东航运向绿色低碳转型加速;第133届广交会上,广东省低碳发展促进会碳标签专业委员会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签订谅解备忘录,将开展粤港碳标签互认合作;香港特区政府在未来15年至20年的时间里,将会投入约300亿美元用作绿色转型相关措施。

  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正向全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不断迈进……

  向海而生向海图强,添“蓝”色动力

  珠江奔腾入海,货轮穿梭如潮。

  以南沙为圆心,以100公里为半径,汇聚了粤港澳大湾区全部11座各具特色、潜力无限的城市。这11座城市均有港口,特殊的“地缘”决定了其在探索海洋经济道路上的优越性。而海洋经济更是国际一流湾区的标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资料图:深圳妈湾港  中新社 记者 陈文 摄

  广东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也明确,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珠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透露,珠海拟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并首次提出谋划建设珠海海洋中心。

  向海而兴,是现实选择,更是机遇方向。

  2023年11月23日,有“中国海洋第一展”之称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携深水工程船“海洋石油201”、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海上油气智能加工厂“海洋石油123”等“高精尖”海洋科技展品集中亮相。

  同年12月27日,全球最先进,也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珠江口海域顺利完成首次试航。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愈加便利,带动滨海游热度攀升。

  得益于“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政策陆续实施。港澳市民“一脚油门”便可直通广东,海洋旅游资源在“双向奔赴”中发挥更大价值。

  要素流动活力四射,燃“红”火未来

  跨过深圳河,筑梦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活力四射,离不开年轻创业者的集聚,更再次凸显“湾”有引力。

  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在广州南沙投产。图为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展厅展示的液体发动机模型吸引参观者。 中新社 记者 陈楚红 摄

  为便利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从事科研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自2023年2月20日起,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6大类人才可申办1-5年不等的人才签注,在签注有效期内可以不限次数往来香港或者澳门。

  人才汇聚进一步带来科创发展,粤港澳联合创新早已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的一大特色。

  港澳高校加快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布局。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港校纷纷“北上”,在大湾区开拓发展新空间。2020年香港理工大学(佛山)建设项目正式获批并开始筹划;2022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

  要素便捷流动,激活一池春水。

  有报告显示,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个主要城市群当中,粤港澳大湾区吸引人才能力最强。除了互联网、房地产行业以外,电子技术半导体人才占比居粤港澳大湾区热招行业的第三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电子技术半导体在产业地位以及人才聚集上有相当优势,这也与大湾区在该领域的重点发力以及头部企业的带动效应呈正相关。

  深圳大鹏所城吸引游客前来度过周末假日时光。 中新社 记者 毛建军 摄

  流动的湾区,通达的湾区。

  羊城得闲饮茶,维港浪漫赏景,“湾区人”闲暇生活选择更多。港人“北上”消费越来越火热,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在身边上演……

  在这片续写传奇的希望之地,潮起云涌,更多奇迹接续有来。

  大湾区,大未来!(完)

【编辑:孙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