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3:31:54 来源: sp20241123
中新社 北京9月19日电 题:冯远征:与世界对话 要“京味儿”戏也要外国戏
作者 官逸伦 肖玉笛
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看来,北京人艺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72年里,我们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京味儿”。他同时相信,在北京人艺排演外国优秀作品,是北京人艺作为艺术院团的“天职”。19日,冯远征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举办期间表示。
9月19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举办期间接受记者采访。(主办方供图)如何让中国观众不光看到中国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能看到世界的优秀作品,冯远征认为,本土化演出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是语言的本土化,另一方面是演员的“本色出演”,“我们没有把演员化妆成外国人的样子,也没有让他们带上黄色的头套”。
在冯远征看来,外国戏“引进来”和中国戏“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如何反映人最基本的情感以打动观众。冯远征观察到,在话剧《晚安,妈妈》这部由美国剧作家玛莎·诺曼创作的作品演出后,许多人都哭了,“他们在戏里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母亲,看到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
“从艺术层面去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外国观众其实是可以共情的。”数年前,冯远征先后带着《知己》《司马迁》去俄罗斯演出,当地观众看了以后很喜欢,觉得很新鲜,他们认为中国故事讲得很美、很宏大、很有震撼力。冯远征认为,从这些剧目在俄罗斯的演出效果来看,优秀文化是共通的。
除了《知己》《司马迁》,自20世纪80年代起,包括《茶馆》《李白》《我们的荆轲》《我爱桃花》等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人艺精品剧目交替赴海外巡演。
回忆起《茶馆》在美国华盛顿演出时的场景,冯远征说,约80%的观众都是外国人,当时他很好奇,为什么他们看字幕也能会心一笑。后来才知晓,原来是《茶馆》的翻译十分接地气,艺术家英若诚将很多美国本地俚语和笑话放入台词中,帮助观众理解剧情。
冯远征进一步称,其实到一定程度,艺术已经不需要用语言进行传递。前一段时间,冯远征去法国进行调研考察,看了一场用阿拉伯语演出的戏,“我听不懂,但是我看懂了”。“通过演员的表情、形体和舞台的灯光,就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震撼。”
“深化文化交流是我们应该和世界对话,让文化和文化对话。”冯远征表示,每一个国家的文艺工作者或者艺术家需要一起努力,共同构建世界的“大文化圈”。
19日至21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年度主题。(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