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21:01:38 来源: sp20241116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不少村庄、道路、河堤损毁严重。洪水过后,受灾地区随即开启灾后重建工作。如今5个多月过去了,重建工作进展如何?受灾民众如何过冬?连日来,《工人日报》记者蹲点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山区,记录下这里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整村搬迁
1月17日,腊月初七,2024年龙年春节的脚步近了。在京西腹地的沿河口村,机器声轰鸣,一排排装配式模块房正紧张有序地建设着。
这是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的一座自然村,它背靠大山,两条山沟从村边经过。2023年夏天的特大洪水让沿河口村的所有房屋全部被洪水浸泡、淤泥倒灌。根据灾后重建政策,沿河口村将整体搬迁,涉及96栋二层楼房。
随着房屋主体建筑的陆续完工,赶在春节前让一部分村民搬进新房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能不能这几天就进场装修?”“房子和图纸上的一样吗?”58岁的韩福莲听说新房主体已经完工后,就迫不及待地和儿媳来到村委会询问。村委会支部委员魏强表示,这几天施工现场还比较凌乱,等验收完成后会及时通知大家。为了打消婆媳二人的顾虑,魏强带着两人来到了现场。第一眼看到自己的新房后,韩福莲激动得有点说不出话:“大半辈子了,咱也能住上别墅了?”
看着眼前一排排新建的房屋,72岁的高国君总是会回想起大水来临时的情景。他说:“以前发大水,只是河道涨水,顶多漫到路面上,但这种能把房子冲毁的大水我从来没见过。”据资料显示,2023年夏季的北京特大暴雨是自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的最大降雨。
安置修缮
被称为北京“母亲河”的永定河在历史上曾频繁泛滥、多次改道,也被称为“无定河”。2023年夏季,“母亲河”展现了其“无定”的一面。
与永定河紧邻的水峪嘴村是门头沟区受灾严重的村庄之一,这个“京西古道第一村”在洪水来临时“腹背受敌”。村前要经受永定河水的漫灌,村后要抗住山洪的侵袭。
“水太大了,现在想想都害怕。”高新强的家在半山腰上,门前100多米外就是北京丰台至河北沙城的铁路线,再往山下走就是永定河。水来的时候,他们一家5口是从卧室的窗户逃生的,“我连衣服都没来得及穿”。
洪水过后,村民们在临时安置点生活了近两个月。等他们回到村里时,曾经整洁的街道已经被冲得满目疮痍。“到处是碎石和淤泥,还有从居民家冲出来的家具和衣物。”48岁的单秀松说,“水印子有一人高,地板也被冲毁了。但最头疼的就是清淤,家家户户都一样。”
水退后,水峪嘴村就开启了重建工作,道路和河道进行了整修,房子的外立面也重新进行了粉刷,并根据评估情况对受灾的村民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补贴。单秀松指着一楼的地板和门窗说:“这些都是新换的,除了家具和一些特殊的装修材料,自己基本没花什么钱。”
疏通河道
与门头沟区一样,北京市房山区的灾后重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在距离北京城区60多公里外的房山新城河道水毁修复工程现场,数百名工人正热火朝天地赶工。为了能够尽早完成项目,这里的工人常常需要和寒冷的天气作斗争,下雪了铲雪除冰,气温骤降时加强保温。与平日里看到的施工现场不同,这些整修过后的河道和堤坝都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工人打趣地说:“水泥娇气得很,得喝热水,盖被子。”
据了解,这项工程全长约130.6千米,涉及房山区10个乡镇和街道,21条河道水沟。而工程队必须赶在今年汛期前完全恢复河道原有功能,彻底消除防洪安全隐患。
“工期非常紧张,工作面狭长,大型机械很难施展,好多工作都需要人工来完成。”来自中建一局的项目负责人卢震说,这里的工程进度是由汛期决定的,如果不能完成既定目标,现有的成果都可能归零,真的是在和时间赛跑。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卢震和同事每天都需要在各工区来回奔波,每天接打上百个电话。他说:“这项工程的计时单位不是天,而是时。”
而对于完工后的期待,卢震希望,等河道疏通的那天,自己所参与建设的这个项目能重回绿水青山,那时他也将带着家人来参观自己的“杰作”。
【蹲点手记】
生活要向前看
“受台风影响”——人们不曾想到,这句似乎专属沿海城市的天气预报会和北京关联。直到2023年7月的最后几天,瓢泼的暴雨倾泻而下,地处山区的门头沟、房山成了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
5个多月后,记者重新回访这里,凌乱的街道恢复整洁,破损的房屋得到修缮,一排排新建的房屋即将交付,就连当时汹涌狂躁的永定河水也沉默不语凝固结冰,任凭人们在冰面上玩耍嬉戏。
常年在门头沟区和北京市区间开公交车的高新强说:“水害发生前,我来的这一路全是风景,每到周末到处是车,民宿时常爆满。”
然而,现在这条路越往山里走车越少,除了几辆私家车外,最多的就是工程车辆。但让高新强感到欣慰的也是这些繁忙的工程车,他说:“听到这些机器的轰鸣声,就像是看到了一种力量,让人充满希望。”
受灾严重的沿河口村曾是明代重要的关隘。而如今,这座存在了数百年的村落即将整体搬迁。
64岁的蔡肇基自幼在村里长大,水害发生时,他和村民一起爬到了高处的敌楼上躲过了洪水。他说:“家园难舍,但生活要向前看嘛。”看着即将搬进的新房,蔡肇基描述着他向往的生活:在露台做一个茶台,约三五好友,品茶纳凉。
饱经洪水洗礼的人们经历着各自的人生。而回看采访过的村落,眼前的一切似乎也在印证着蔡肇基老人的那句话——生活要向前看。(本报记者 王伟伟 摄影报道)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