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7:21:33 来源: sp20241231
人民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王仁宏)近日,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和重庆大学联合发布《2023中国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碳排放研究报告》,对全国建筑碳排放和城市基础设施碳排放数据进行核算与分析。对此,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吴景山接受人民网财经专访,通过一项项数据,透视未来我国建筑业绿色发展新方向。
吴景山表示,从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增速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增速明显放缓,表明建筑行业节能降碳工作开始进入存量优化与增量控制并重的发展阶段。
报告:2021年各类型建筑碳排放结构总体稳定
根据报告,2021年全国建筑(包括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建材使用、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3.5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50.1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比重为47.1%。
从数据看,2021年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23.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为21.6%,同比下降0.1%。
其中,公共建筑以21%的建筑面积(150亿平方米)占比,贡献了约41%的碳排放(9.5亿吨二氧化碳),是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
城镇居住建筑面积(334亿平方米)比重最高(47%),其碳排放(9.1亿吨二氧化碳)占比为40%。农村居住建筑的建筑面积(230亿平方米)占比32%,其碳排放(4.4亿吨二氧化碳)占比相对较低,为19%。
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近两年公共建筑的排放占比出现波动,导致不同类型的建筑的碳排放总量增速不尽相同,但总体占比情况相对固定,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和农村居住建筑的碳排放比重整体保持在4:4:2。
此外,通过对不同地区建筑碳排放核算与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和各城市的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所处气候区、用能结构和区域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省份、城市之间的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呈现出较大差异。同时,随着我国人口重心的逐渐南移,北方采暖地区的建筑运行碳排放占比自2015年起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行业,建筑业绿色发展成效将对相关行业推进节能降碳产生直接影响。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加快转变建造方式,实现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发展,成为建筑业绿色升级的重要方向。
吴景山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陆续研究出台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各地以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城乡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过303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4%;全国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0亿平方米,其中2022年城镇绿色建筑建设明显提速,当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90%左右。
在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全国既有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累计分别完成21亿、3.7亿平方米改造面积,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达3700万平方米。
以史为鉴,探究未来发向。在吴景山看来,透过一项项宏观历史数据,可以挖掘出未来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的发展趋势,为下一步研究建筑碳达峰的情景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数据分析,可以分析建筑能耗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这对动态调整建筑节能降碳重心,探索与不同气候区相适应的建筑类型、创新用能场景提供支撑。”吴景山说。
因地制宜探索绿色建造新场景
展望未来,推进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吴景山表示,2022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从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一系列政策,为我国城乡建设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系统指引。结合趋势分析,未来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控增量。推进提升绿色建筑发展质量,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农村地区农宅绿色低碳农房建设和改造。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规模化发展,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粤港澳等有条件地区全面重点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引导地方制定绿色金融、容积率奖励、优先评奖等政策,支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
二是抓存量。对2000年以前执行相对节能标准低于50%、具有改造价值的居住建筑,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并结合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情况,分类推进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探索多元化融资支持政策及融资模式,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用电需求侧管理等市场机制,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三是调结构。引导建筑供暖、生活热水、炊事等向建筑电气化发展。充分开发各种热电联产与工业余热的低品位热源,替代目前的各类供暖锅炉,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生物质、污水源、江水源、地源热泵等供热技术。例如,在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积极推广空气热能热泵技术应用,在严寒地区开展超低温空气源热泵技术及产品应用。在城市酒店、学校和医院等有稳定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积极推广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被动式太阳能房等适宜技术,合理发展生物质能供暖。
四是增光伏。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推广应用,根据太阳能资源禀赋采取差异化的实施路径,推进新建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设计、施工、安装。推动智能微电网、光储直柔、蓄冷蓄热、负荷灵活调节、虚拟电厂等技术应用,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主动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推进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设,鼓励“用电、发电、储电、充电”综合技术与数字智能技术结合,响应动态碳责任因子,实现建筑运行阶段的低碳发展。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在城市产业园区、工业厂房、公共建筑、交通场站楼中等多应用场景落地,鼓励政府投资项目的太阳能光伏应用。
五是数字化。培育建设建筑行业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打通建筑全周期各阶段信息壁垒,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决策等,提升建筑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实现建筑绿色化的市场价值。支持建设绿色建材应用试点示范,开展建筑原材料碳足迹核算,建立健全碳足迹核算模型,保证碳足迹计算的准确性、科学性。
(责编:王仁宏、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