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6:09:06 来源: sp20241223
2023年底,纪录片《盟事》荣膺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等单位颁发的多个专业奖项。这部系列专题纪录片由民盟北京市委会发起制作,历经三年拍摄,现有两季共20集,正在陆续播出。
近日,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张振军,民盟北京市委会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盟事》总导演宋思轩接受《中国新闻》报记者采访,讲述这部纪录片如何以“小切口”讲述多党合作“大历史”。
《盟事》第一集的拍摄对象是民盟盟员牛平青。《盟事》视频截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和北京市民盟组织成立75周年。新时代我们该如何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故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民盟北京市委会的精心策划下,一个由老盟员来口述历史、讲述故事的纪录片拍摄计划逐步形成。
纪录片《盟事》创作团队深入挖掘民盟成立和发展的历史,生动展现了民盟组织和民盟人对中国共产党紧密追随、坚决拥护的历史自觉。
《盟事》第一集,民盟北京市委会创作团队采访牛平青。接受采访时,这位老盟员已经97岁高龄。她的丈夫陶大镛是我国知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北京市委会主委。
片中,牛平青讲述了她与陶大镛在新中国成立前如何历经千难万险,和其他同志一起在英国伦敦建立民盟支部、支援国内革命的光荣历史。
“我们希望通过当事人对自身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分享,呈现鲜活的历史事实,记录其加入民盟的初心使命。”张振军说,“特别要聚焦那些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感人故事,让受众和后人受到深刻教育启迪。”
《盟事》第二季第19集讲述表演艺术家王铁成的故事。《盟事》视频截图王铁成含泪追忆周总理
近年来,口述史作为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得到较快发展,不仅为专业历史研究者所用,也广泛运用到很多新闻报道。其在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中日趋活跃,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家》《见证·亲历》栏目等,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好评。
“这说明口述历史与现代影视传播媒介如果实现有机结合,能让广大受众耳目一新,让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张振军说,“口述历史与专题纪录片共同追求真实性和纪实性,二者‘联姻’顺理成章;如果选题精准、内涵丰富,再以适当的艺术形式加以包装呈现,其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必然彰显。”
口述史因亲见、亲闻、亲历、亲感,比历史著作更加具体、细腻、生动、鲜活。《盟事》在集成各类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当事人口述、旁白、历史影像等形式再现场景。
口述纪录片还是一种还原历史的“批注本”。如果说历史是书,亲历者的口述就是个人角度的批注。
《盟事》第二季第19集,讲述的是知名表演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代特型演员、周恩来总理首位扮演者王铁成的故事。宋思轩清晰记得王铁成在拍摄现场向他提出的一个问题,“你知道一斤大米有多少粒吗?”面对采访对象的突然提问,宋思轩有点百思莫解。
“一斤大米有一万四千多粒,可能现在全国都没几个人知道,但周总理知道。”王铁成说,“周总理说,我们全国人民一人省10粒,那就是12万斤,就可以支援到西北的导弹基地去。”
王铁成讲这段话时铿锵有力,眼里闪着泪光。这一幕被镜头捕捉下来。几十年后的今天,通过《盟事》的讲述,我们得以再次看到鲜活的周总理形象。
亲历者的口述,就如课本正页下方的注释一样,虽然有时只是一小行字,却是一块块不可或缺的拼图,帮助学习者在脑海中拼凑起那个年代、那个人物、那个事件的全貌。
“10分钟”的背后
《盟事》成片每集只有10分钟,背后的付出却是成百上千个10分钟。片中的受访者有很多高龄人士,这让采编工作有了更多不确定性。
因此,创作团队在拍摄前做了充足预案。对于行动方便的受访者,前期先做好各项准备,录制当天直接安排车辆将其接到民盟北京市委会机关进行采访;对于行动不便或有其他困难的受访者,工作人员通过经常性的电话沟通,包括与他们的工作助理反复协商,确定好合适的时间地点,确保一次录制成功。
“我一开始预计一季10集的拍摄时间为1个月。”宋思轩说,“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有的老先生年龄大了,说话时间一长,思路就不太清晰,这时就需要中场休息;还有的无法久坐,我们就扶着他在屋里溜达,说说家里的老物件,拉拉家常,‘闲聊’着就把采访完成了。第一季10集,光是积累拍摄素材就花了大半年的时间。”
《盟事》拍摄团队工作人员与邬沧萍(中)合影。受访者供图“与时间赛跑,让岁月留痕”
尽管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拍摄过程中也“随机应变”,但是《盟事》拍摄团队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他们最大的敌人竟然是时间。
2020年初,民盟北京市委会原本计划对“改革先锋”国家荣誉获得者、经济学家厉以宁进行访谈。工作人员前后预约了四五次,但由于对方身体原因加上疫情因素迟迟未能成行,直到2023年老先生病逝也未能完成采访。
在张振军看来,这是永远的遗憾,“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就在于此——与时间赛跑,让岁月留痕”。
《盟事》前两季制作完成后,信息通信产业专家、杰出教育家梁雄健,新中国植物学的主要创建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中国现代心理测量、考试研究、汉字认知与阅读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张厚粲,中国人口学、老年学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邬沧萍等4位受访者相继离世。
“所以这更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史料抢救工程,这些珍贵影像资料将成为永久的‘民盟记忆’。”张振军说。
“拍摄《盟事》的意义是什么?”记者问。
“不少盟员在看过成片后跟我说,他们作为盟员的自豪感越来越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一员,‘工作怎么做’也越来越清晰。”宋思轩回答说,“意义就是真实记录历史,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将往何处去。”
新的一年,万象更新。新一季《盟事》的拍摄创作已经再度开启……(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尹李梅 报道)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