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大沽口(随笔)

发布时间:2024-12-05 09:07:08 来源: sp20241205

  透过林立的楼群缝隙,能看见自由曼舞的白鸥追随着海河上的游船在浪花里穿梭。屹立六百多年的潮音寺,琉璃飞檐与红墙绿瓦间闪动着祥和的光彩。能看见高大壮观的海河大桥彩虹般衔接起沿海高速,桥面上车流滚滚,南来北往川流不息。能看见天津港里岸桥林立,来自世界各地的五颜六色的集装箱繁忙装卸,码头上巨大的存储罐排列整齐。隐约间,似乎还能看见更远处停泊在蔚蓝海面等待靠港的巨轮……

  工作间隙,我常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默默凝望远方。目光所向,就是大沽口。

  “九河下梢天津卫,七十二沽帆影远。”大沽,是天津七十二沽之一。大沽口,就是华北地区最大水系海河的入海口,堪称京津门户、海陆咽喉。

  凝望大沽口,即便是晴空万里,脑海也总会生出“风云激荡”这四个字。

  “南有虎门,北有大沽”,此刻,大沽口炮台就在我的目光所及之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筑城设卫,大沽口也成为海防要地,几经整修扩建,终成规模。大沽口炮台记载着旧中国被列强入侵的屈辱历史,更记载着中华儿女抗敌御辱、浴血奋战的丰功。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众多爱国将士壮烈殉国,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亦在其中。他们的名字记录在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的墙上,刻在参观者的记忆中,也刻在一个民族的不屈意志里。

  凝望大沽口,历史的烟云之下,能望见洋务运动的历史遗存,这就是北洋水师大沽船坞、水线渡口以及塘沽南站。大沽船坞是1880年根据北洋水师需要而修建,已有一百四十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一批成立的近代船舶修造厂之一。水线渡口则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军用电报线穿越海河之处。这条电报线对中国电报技术的普及推广起到了示范作用。1888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延伸到塘沽并建站,就是现在的塘沽南站。同年铁路又通到天津,让天津成为中国率先使用标准轨距铁路的大城市。

  塘沽南站在此处默然矗立,守望着百年的历史风云。它经历过洋务运动的兴衰,也目睹了新中国的日新月异。2004年10月,塘沽南站彻底结束了客运业务,但从这里通往市区天津站的“塘沽短儿”列车,依然让不少当地居民怀念。塘沽南站距离我的工作单位不远,午饭后我常和同事于此散步。陈旧的站房门窗油漆斑驳,寂静无人的站台芳草萋萋,铁锈斑斑的轨道依然向远方延伸。清风吹来,草木摇曳,仿佛依然在等待行人远归,令人无限怀思。

  凝望大沽口,在更远处能望见历史悠久的老天津碱厂和老大沽化工厂。这两大化工企业,见证着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老天津碱厂的前身,是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创办的永利碱厂,创办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更是在近百年前就驰名海外。

  当然,目光覆盖最多的还是天津港。港因城建,城因港兴。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港对外开埠,成为通商口岸。之后近百年的动荡岁月中,天津港数度遭到破坏,疮痍满目,生机不再。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港经过建设,于1952年重新开港,许多天津人习惯称之为“新港”。1956年创刊的天津文学杂志《新港》,就以此为名,可见新港与天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亲。几十年来,天津港几经疏浚修缮扩建提升,作为京津冀的海上门户,新时代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

  历史的烽烟渐行渐远,崭新的时代风貌日新月异。天津港的智慧码头,五彩斑斓的岸桥森林里,已看不见以往繁忙的工人,只有全自动设备有条不紊地装卸集装箱,无人驾驶的车辆精准穿梭。而眼前的滨海新区也早已是沧海桑田。航空产业、航天产业、超算中心等,在这片热土扎根成长。滨海新区于2009年正式设立,下辖多个开发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要数1984年成立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十年来,这里从盐碱荒滩到外企云集、高楼林立、绿地如茵,已褪尽苍凉,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堵车,颇让人烦心。但对于居住在开发区的我,遇到上下班高峰反而有一丝欣慰。三十年前我刚到这里工作时,马路上人车稀少,连红绿灯都不用,何谈堵车。蓦然回首,三十年青春逝去,眼看着脚下的荒滩一天天绿起来,高楼大厦一座座立起来,从荒无人烟变成美丽家园,心中总是油然而生喜悦。

  凝望大沽口,总让人感慨万千。大沽口,见证着历史烽烟,见证着新中国的前行步伐,见证着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正见证新时代的美好和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5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