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强:金融强国建设步伐加快

发布时间:2024-11-16 21:59:10 来源: sp20241116

原标题:向强:金融强国建设步伐加快

全年人民币贷款余额新增22.7万亿元,年末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分别增长9.7%和9.5%……回首2023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持续深化改革,服务实体经济保持力度,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对外开放有序推进,为加速迈向金融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增加对实体经济投入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2023年金融业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过去一年,中国人民银行两次降准、两次降息,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等措施接连出台,有效激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投入,配合国债增发、“三大工程”加快推进等宏观政策组合拳,提升经济稳步回升的可持续性。

信贷总量平稳增长。截至2023年底,人民币贷款余额237.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年新增22.7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3年底,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5%,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达18.6%和21.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到34%,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这些重点领域的贷款增速都显著高于10.6%的全部贷款增速。

民企信贷投入加大。加强民企金融服务是金融系统过去一年的重头戏,央行多次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强调“一视同仁”理念,还在去年11月联合下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民企的顶层设计。2023年1月至11月,私人控股企业贷款同比多增1万亿元,金融支持民营经济成效初步显现。

传统信贷支持之外,资本市场坚持服务科技创新,为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带来了“资金活水”,有力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境内股票市场共有上市公司5346家,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为上市公司数量前三名。

产品创新供给也为引导资金投科技、投创新提供了支撑。近年来,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力发展科技类主题债券,优化审核“绿色通道”机制,发行创新创业债和科技创新债规模突破900亿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累计融资逾4700亿元。深交所副总经理彭明表示,将加大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服务力度,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强工具创新,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实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的必经之路。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多项涉及金融监管领域: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揭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认为,此轮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强化了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这一目标,将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着力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

防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重要主题。过去一年,金融领域法治化保障越筑越牢。金融管理部门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等监管规则,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完善银行机构操作风险监管规则,提升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金融业运行总体平稳,整体风险抵御能力较强。202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9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2%。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05.1%,资本充足率15.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5%,保险业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6.5%和127.8%。

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成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去年以来,人民银行打出设立1000亿元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重启抵押补充贷款(PSL)投放、合理优化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要求、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等政策“组合拳”,满足合理融资需求,保持房地产信贷整体稳定,为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今年1月份,外商独资企业联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成为在中国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全球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截至目前,境内成立的外商独资公募公司已有9家。

近年来,金融领域先后推出50多项对外开放措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提升,更多经营稳健、资质优良外资金融机构选择在华“落子布局”。

外资金融机构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底,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法人银行、116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和132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量已经有888家,总资产已达3.86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境内已经设立了67家营业性机构和70家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4万亿元,在境内保险行业市场份额已达到10%。

金融开放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专家认为,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既有利于完善市场机制,提升市场成熟度,又有利于助推中国的传统产业提升竞争力,为新兴产业引入更多国际资金、技术、人才,更好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外资对中国市场和人民币资产持续投出“信任票”。截至2023年底,境外投资者已连续11个月净买入我国债券,2023年累计净买入量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共有1124家境外投资者进入我国债券市场,持有我国债券总量为3.7万亿元。目前,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占比升至第二位,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门一定会越开越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将进一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继续坚定推进金融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欢迎各类外资机构和长期资本来中国展业兴业。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歇,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改变。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必将在推动金融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责编:郝帅、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