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0:39:42 来源: sp20241123
走进位于山东胶州市铺集镇的螺钿工艺展厅,古筝、琵琶、折扇、首饰盒……一排排螺钿产品映入眼帘。在展厅的显眼位置,摆放着“胶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奖牌。“纪氏螺钿工艺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更有动力去挖掘创新这种老工艺。”青岛钿贝世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正强说。
“螺钿工艺是一种古老而精致的装饰技艺,‘螺’指贝壳,‘钿’则指镶嵌,螺钿即贝壳镶嵌工艺。螺钿主要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和其他工艺品的装饰。”纪正强介绍,这项技艺发源于我国沿海地带,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较为常见。
和传统意义上的手艺人不同,近50岁的纪正强自2008年开始系统学习螺钿技艺。纪正强的爷爷是胶州当地有名的手艺人,老人喜欢将蚌壳镶嵌在木器上,用作装饰。“小时候,我一直觉得爷爷是个木匠,每天对着一些木头盒子敲敲打打。可是当他把一些看起来细碎的贝壳嵌到盒子上之后,盒子突然就变得让人着迷。”纪正强说,因为这一令人着迷的美丽,他立志要将螺钿技艺发扬光大,并开了一家螺钿加工厂。
每当有人问起时,纪正强总会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螺钿工艺。“制作螺钿的过程包括选材、切割、开槽、雕刻、打磨、镶嵌、上漆等多个步骤。简要来说,就是将贝壳用特定工具切割成想要的形状,再在器物上凿出厚度相当的凹槽,最后将贝壳切片嵌入。”
“螺钿的圈子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最终看的还是技术。”纪正强说,他不仅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磨练手工技艺,还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螺钿工艺品的品质。
纪正强介绍,随着工艺的发展,螺钿逐渐分成厚螺钿、薄螺钿两类,其中薄螺钿工艺最费工时。薄螺钿需将切割好的螺壳放在砂石上反复打磨,磨成比一张打印纸还薄的厚度,然后在上面刻画出图案并粘到器物上,再反复涂漆打磨直至成品。“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个月。”他说。
为了提高螺钿技艺水平,纪正强开始频繁逛展会。“工艺品展会、家具展会、礼品展会、橡胶展会……从2012年起,我每年至少看10个展会。”纪正强饶有兴趣地说,“看展可以让我了解最前沿的材料、最流行的趋势。”
“传统行业遇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必不可少。”凭借连续多年的研发和创新,纪正强将贝壳和其他材料结合,研究出可弯曲折叠、不断裂的螺钿工艺,也掌握了精细镶嵌技术。“我们的工艺可实现最薄0.08毫米、最细0.4毫米布料级柔软水平,螺钿工艺也不再局限于之前的平面装饰,弧面、球面甚至是布料上都可以实现螺钿装饰。”纪正强说,他已经拥有10余项与螺钿工艺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
2017年,纪正强接到一名工艺品设计师的邀约电话,请他为一款纯银首饰盒盖子做螺钿镶嵌。待看到工艺品设计师发来的设计图后,纪正强当即表示没有问题。“工艺并不复杂,就是涉及精细镶嵌,需要高超的技艺。”纪正强说,他交付的样品得到了工艺品设计师的认可。
“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还需要将传统技艺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纪正强看来,螺钿不仅要具备实用价值,还要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让更多人感受到螺钿的现代魅力。钢琴、打火机、台球杆、手提包……纪氏螺钿工艺已应用到各种产品上。
现如今,纪氏螺钿工艺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很多活动都会邀请纪正强前去展示技艺。在不久前结束的2024年青岛市第三届手造节创艺大赛上,纪正强获得手造设计组金奖,企业获评青岛地区手造创新企业,作品也成功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产品。纪正强设计的产品还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崭露头角,获得来自全国各地的产品订单。
“下一步我们将以胶州特色和传统文化为设计元素,通过螺钿工艺开发更多的文创产品。在推广产品的同时,更好宣传当地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手艺。”展望未来,纪正强充满信心。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