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稔年丰,筑牢大国粮仓(人民时评)

发布时间:2024-12-30 11:37:34 来源: sp20241230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折射出我国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五谷归仓,又迎来一个丰收年!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扛过台风、干旱、洪涝等多重挑战,取得这份丰收答卷,殊为不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沉甸甸的粮袋子,背后不仅是经济账,更连着政治账。今年以来,受极端天气多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地缘政治动荡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复杂多变,价格波动剧烈。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科学有效,市场调节及时有力,牢牢稳住了农业基本盘。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折射出我国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战略主动。

  看丰收,“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成色越来越足。从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到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再到推进间套复种、整改复耕,各地积极盘活存量、挖掘增量,播种面积连续4年增加,为粮食丰收打下扎实基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环境资源约束下,与面积相比,粮食单产提升潜力还很大。从实践来看,立足耕种管收、地种药肥全环节找差距,集成配套各类资源措施,300个重点县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到73%,成为今年秋粮增产的鲜明亮点。

  当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长期不会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特别是要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一方面,耕地保护要量质并重,以“长牙齿”的硬招实招保数量、提质量,同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促进良田粮用。另一方面,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在“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发力,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补上短板弱项,挖掘农业科技增产潜力。

  保障粮食安全,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必须坚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向主产区集中。近年来,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实行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纵向补偿机制,不断加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投入,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继续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有利于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协同发展,进一步形成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耕地保护合力,促进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有机统一、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

  放眼黄淮海平原,新一季小麦已在悄然孕育。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实,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绘就更加壮丽的丰收画卷。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2日 05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