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22:41:49 来源: sp20241121
中新网 会昌7月18日电(刘越)“赤橙红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7月17日下午,当“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路上学党史”采访团成员们抵达赣州市会昌城外的会昌山时,天际浮现出一道绚丽的彩虹。
霓光映照中,一座坐北朝南,庄严高大的石碑傲然伫立,几行手书笔走龙蛇: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会昌山上,彩虹绚丽。刘越 摄恰逢七月,会昌山正是山清水碧,岩幽林深。极目远眺,会昌这座“三省通衢”之地千年来的发展和变迁跃入眼帘:湘江与绵水在此交融,汇成贡江,玉带般蜿蜒西去。远山层峦叠嶂,高楼错落有致,如诗如画,不愧一句“风景这边独好”。
然而,“风景这边独好”,不仅是对会昌西隅山城美景的描绘,更是如今会昌县乃至赣南苏区“旧貌换新颜”的真实写照。
伟人足迹中 青年党员汲取前行力量
登会昌山至山腰,拾级而上,词碑台阶依次建了34级、7级、23级三段,只因这阙挥洒豪迈的词,是毛泽东于1934年7月23日登上会昌山时的有感而发。
陈词一首,既是对会昌自然风光的歌颂,更是革命者坚韧心志的体现。山风徐徐中,众人远眺。弹指一挥间,原本的苍茫山野已高楼林立,彩虹横跨天际,古城与青山相映成趣。攀登会昌山,不仅得以领略自然风光,更是对历史的回望与致敬。
石碑前,会昌县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的干部杨苑现场分享内心感悟:“今天,我们在这里品读《清平乐·会昌》,就是要学习毛主席在困境中调查研究、深入思考、求真务实的精神,在逆境中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绝境中百折不挠、对于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当前,我们也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诸多的风险与挑战,我们更要以‘君行早’的姿态,以‘踏遍青山人未老’的精神气,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谱写新时代的壮美华章。”
采访团中,来自厦门大学的学生薛丽莹与郭烨桐在词碑前合影留念。刘越 摄采访团成员中,两道稚嫩的身影并肩而立,静静感受着历史余韵带来的震撼——他们是来自厦门大学的学生薛丽莹与郭烨桐,前者党龄不到三年,后者今年六月才刚刚成为预备党员。
这层身份,让他们对当下的所见所闻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慨。作为预备党员,郭烨桐胸怀激荡:“站在历史的出发地,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愿景,更能够提升我作为预备党员的责任感,坚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站在阶梯最高处,临风而立的薛丽莹则注意到了远方层层叠叠的高楼:“它们依山傍水而建,也正是这些自然资源,让会昌县当地得以发展起来。”
“当我们不知道前路如何走的时候,回头看看历史,看看我们脚下的土地,可能会有更多的答案。”
会昌山上远眺城区,楼宇林立。郭烨桐 摄风景独好新赣南 绘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正如这位年轻的党员所说,回望历史,脚踏实地,是近年来会昌县乃至赣南苏区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创业方法论——以红色资源为引擎,激活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展现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新变化,新气象。会昌县城北,风景独好园利用红色资源,布局五大板块,伟人故居变身热门研学基地;于都县梓山镇,潭头社区紧抓“养生”热潮,打好“富硒”牌,以蔬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信丰县工业园区,从种植脐橙到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做大做强,敢拼敢闯的血脉在苏区人民身上流淌。
风景独好园内,采访团成员沉浸式体验馆内陈设。刘越 摄新面貌,新发展。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大政策的出台实施,近年来,赣南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城乡面貌变化巨大。2023年,54个苏区县GDP均实现十年翻番,21个贫困县全部如期脱贫摘帽,赣州跃升全国百强城市,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等“国字号”科创平台相继落地,成为科技创新赋能的样板。
新长征,再出发。当前,赣州市正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按照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的工作部署,纵深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会昌山上,“昔日红土地,今日绿天堂”的标语醒目。刘越 摄如今的赣南大地,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新时代的壮丽画卷。会昌、于都、信丰等地,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风景这边独好”的深层含义——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旖旎,更是经济社会全面振兴的生动展现。
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虽不再有雪山草地、硝烟战火,但同样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赣南革命老区人民的敢为人先、砥砺前行,是一场新长征的再出发,亦是对新长征精神的深刻诠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苏区人民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迈进。(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