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课”打开更多可能(金台随笔)

发布时间:2024-12-13 07:12:20 来源: sp20241213

  有的课时间长、有的课时间短,没有统一的上下课铃声,还可以按兴趣自由选课……近年来,不少地方中小学校探索长短课、大小课改革,灵活安排、错落有致的新课表令人眼前一亮。

  一节课的时间应该是多长?在大多数人印象中,40分钟或45分钟是惯例。这样的课时设置,节奏规律,教学管理相对方便,因此成为常见课型。但随着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改变单一课型、推动教学从“标准化”向“精细化”转变,也日益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据报道,前不久,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设置与管理的自主权,在保证每周课程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鼓励这样的探索,正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学生成长规律的尊重。

  课表的新变化,背后其实是理念更新。设计和安排课表是一门学问,是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诸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学校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比如,在一些学校,科学课被设置为长课时,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是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精神;写字、诵读等练习课被安排为短课时,以减少学生的疲惫感;还有更短小的微班会课,用来传达信息、解决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都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体现。探索多样化的课程设置,给予学生更多元的选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习效果,也是在以理念的升级拓宽学生成长的天地。

  但长短课的探索,并不是简单地对课时长短进行调整,它意味着诸多教学环节的变革,这对学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怎样在掌握学生需求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确定传统课、长短课、大小课的基本配比;怎样在没有统一上下课时间的情况下,保证校园秩序井井有条;怎样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教师开发、设计长短课的能力……这些都是长短课在落地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让“小课表”更好撬动“大变革”,还需要各学校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找到最优解,从而确保学校教学既灵活高效又有序运行。

  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而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如何在夯实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更好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是重要的现实考题。“试水”长短课、大小课,倡导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是对实现“更好的教育”的积极探索,也是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的有益尝试。近年来,从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落实在育人全过程,到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再到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项项举措犹如一张张拼图,不断“拼”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未来,期待更多积极探索、有益举措,为这张拼图增添更缤纷的色彩。

  如今,一张张课表的改变,正激活着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师队伍的“一池春水”。着眼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断探索更好的教育、更适合孩子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美好愿景定能加速变成现实。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8日 06 版)

(责编:白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