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9 10:12:45 来源: sp20241229
图①:象源丽都居民区社工(右)对居民区老年人进行日常走访。 韩晓莉摄 图②:塘桥街道工作人员(左一)向居民发放便民宣传资料。 唐 轩摄
“为基层减负,效果是实实在在的。”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党委书记瞿磊说,“以往社工加班加点、重复劳动、低效劳动的现象少了,证明材料多、填报任务重、迎检压力大、挂牌现象多等问题都有了明显改善。”
在走访南桥镇辖区的各居(村)委会后,瞿磊感到,权责清单的进一步明确,让基层干部干劲更足了。
近年来,上海市以减证明、减系统、减挂牌、减考核“四减”为切入点,既做好基层负担的“减法”,又做好赋能增效的“加法”,切实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成效转化为“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打卡机”化身“点读机”
靶向施治,为“车”减负
“帮忙盖个章,行不?”干了6年社区工作,倪晓倩过去经常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枚公章,经常带来情与理的两难。
“有了‘一办法两清单’,说话办事就有了依据,减少了因为‘盖章’和居民产生情感上的摩擦。”如今,身为普陀区长征镇象源丽都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倪晓倩长舒一口气说道。
“一办法两清单”,是2023年上海市制定出台的居(村)组织事务准入管理办法和居(村)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协助事项清单。基于此,上海市明确居(村)组织依法履职事项17条、协助事项17条,梳理年度市级职能部门下派居(村)工作任务,有效防止“任务下漏”“随意摊派”。同时,明确要求坚持法治思维,无论是证明、系统,还是挂牌、考核,都需逐项对照政策制度文件,对于无明确依据的,一律取消或精简。
“不盖章,不代表不作为,而是要正确引导居民去哪里办事、如何办成事。”倪晓倩说,“以前提到‘系统’,想到的只是报数据、做任务。现在‘系统’变了样,‘打卡机’化身社区工作的‘点读机’,哪里不会点哪里,帮助我们打通渠道,把问题解决、服务做好。”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总会面临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就在不久前,倪晓倩遇到了一道难题——
体重近400斤的精神障碍患者需要外出就医,患者的母亲到居委会求助,怎么办?
打开手机,点击进入社区百事能AI问答,搜索借鉴其他小区类似案例的成功经验;在工作群发布信息求助,家庭医生做好家属沟通,社区民警到场协助……各方形成合力,成功将患者用担架抬上了120救护车,送往医院治疗。
“如今,填表、做台账花费的时间少了,走访居民就能更精细、更用心了。”象源丽都居民区社工庄蓓莉说,“以关爱老人为例,以前更多的是言语上的关心问候,现在我们经常上门了解健康情况,临近假期还会细致关心老人的心情、家庭的状况。”
为基层减负,贵在自上而下、动真碰硬。去年以来,上海市委将破解“基层不必要不合理负担较重”难题作为市级层面专项整治的重要任务,市委主要领导牵头,围绕“四减”组织开展专项调研,研究拿出硬招实招,以点带面纠治顽瘴痼疾,推动居(村)不合理负担大幅减少。
实化为基层减负举措,压实责任、靶向纠治必不可少。上海在全市所有街(镇)、居(村)办公场所全覆盖张贴问题线索征集二维码,面向10余万基层干部公开征集形式主义加重基层负担有关问题,推动减负工作形成闭环,既发现问题、加强核查,又定期通报、推动整改。
“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我们一方面加强源头管理,紧盯不放防反弹;一方面对照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和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摸排整改,不断巩固拓展‘四减’工作成效。”上海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小社区”蕴含“大学问”
量体裁衣,为“马”赋能
宝山区大场镇慧华苑居民区,共有2153户居民、5816名常住人口,主要由本地动迁村民、租客和外卖、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组成,人员构成复杂、需求多元。
“居民找居委会求助的事情各式各样,邻里矛盾、家电维修,甚至是小朋友上幼儿园、打预防针都要来问问。”作为慧华苑居民区8名社工之一,许婧倞负责的网格涵盖350户左右居民,在她看来,“时代在进步,居民的诉求也在变,社区工作者亟须增能——增强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能力本领。”
为增强社工干事创业的底气,宝山区将社工纳入居(村)干部队伍一体化建设,探索“开展实训实践—形成实务项目—总结经验实例—进行授课教学”可持续培训模式,同时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全覆盖的“伴航赋能”培训体系,依托社区治理学院、社区干部实训基地、社区治理会客厅等阵地,举办“小巷总理”成长营、骨干能力提升、集中轮训等班次,通过分类精准培训,提升社工的职业素养。
“现在,不是什么活都随意派给社区了,我们感受到了认可与尊重,能够更加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了。一系列赋能培训,也让广大社工了解,社区工作不只是家长里短的琐事,更是涵盖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学习、提高本领。”慧华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铮说。
增强底气的同时,还要激发热情。宝山区加强社工选优培育工作,建立区社区治理人才库,实行“一人一档”、跟踪培养;制定社工跨街镇流转机制,指导各街镇对符合条件的社工开展有序流动和转岗,为居民区两委换届选举储备力量。
赋能,离不开数字助力。用“算力”解放“人力”,是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抓手。
黄浦区90周岁以上的老人可享受一项养老福利:每天领到一瓶免费牛奶。过去,为了将牛奶及时送到每一位符合条件的老人手中,外滩街道山北居委会干部韩康捷每季度都要做“找人”的工作:对着一沓沓纸质人口记录册,查找未来三个月年满90岁的老人姓名,很容易疏漏。
如今,韩康捷有了“帮手”——“基层治理一件事”数字治理底座系统。它汇集市、区、街道、居民区四级数据资源,对接“人、房、企、铺”信息,形成基层治理要素一张图,为基层民生服务场景、基层治理场景提供数据支持。“只需将‘未来三个月年满90周岁老人’的搜索条件输入系统内的‘台账随手出’功能,系统会自动生成名单,两分钟就能锁定对象。”韩康捷说。
让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上海以“管用、爱用、受用”为导向,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治理场景,打造“数字社工”,实现依据基层权责清单,自动派发处置12345工单,自动派单准确率超过90%,工单处置效率提升60%。
“小社区”蕴含“大学问”,为基层赋能,重在精准。如何量体裁衣,实现供需匹配?各区不断开拓创新、大胆探索。
普陀区推广居(村)“点菜”、部门“配菜”,整合全区56家单位71个赋能项目,邀请289个居(村)通过线上“点单”方式选择感兴趣项目;闵行区面对街镇处级领导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居(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治理骨干,分类设计了4类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达3000余份,形成年度基层治理痛点难点热点专题,让“派单”学习变“点单”学习,让“请你来”变“我想来”……
从“账簿”转向“脚步”
干字当头,创造实绩
清晨在口袋公园锻炼,下午在“暖益”小屋体验便民服务,晚上来看场露天电影……去年下半年,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对南城居委会旁的街角公共空间进行提升改造,曾经“无人问津”的街角摇身一变,成为“暖益空间”,赢得周边居民点赞。
高颜值的公共空间,背后是各方出谋划策、用心经营。“在改建方案的设计阶段,南城居民区党总支分小区组织了15场协调会,发动各年龄段居民建言献策。”南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红菱说,“我们还请来了快递员、外卖员这些‘被投诉者’参与讨论,充分听取他们的需求,从而合理有效地解决了道路两旁外卖车乱停、堆积物品影响市容等问题。”
减负不是减责任、减担当,最终是为了促进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
在南城居民区,“四减”减少了开证明、填报表、创建评比的压力,各部门从“问居委要数据”转变为“向系统要数据”,基层干部则把工作从“账簿”转向“脚步”,聚焦强作风、强能力、强服务、强实效,做强社区服务增量。
同样是办活动,为了创建评比而办和为了满足居民需求而办,效果大不一样:
过去是条条有创建、线线有评比,为了达标就要不断办活动,拍照、留痕、做台账。
如今,有了更多时间钻研各类居民需求,按照百姓“点单”办活动,让居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从应对评比到百姓“点单”,也得益于考核导向的优化。浦东新区改进考核方式方法,从“部门考核+年终成绩”向“群众评价+平时成绩”转变,建立居(村)组织“7+3”(群众评价占70%+街镇评价占30%)考核模式,把联系服务群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居(村)考核的重中之重,推动基层干部用心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
为基层减负赋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上海在精简职能部门面向基层挂牌标识的同时,引导职能部门将优质服务资源向基层集聚,把形式主义的牌子从墙上摘下来,把良好口碑的牌子挂到基层干部和群众心坎上。
如今,上海依托1.2万余个党群服务阵地,推出整合党群、民政、卫健、商务等20余个部门的“共享资源库”,发挥居住地单位医院、学校、“两企三新”等特色优势,推动“向下集成赋能”和“向上集成需求”双向发力,真正将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成党建工作的根据地、优质资源的聚集地、共享共治的枢纽站,让各类群体“走得进、坐得下、还想来”。
“‘四减’行动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精力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上海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推动规范约束、提质增效一体发力,打好为基层减负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整体战。”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5日 19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