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青春密码”(艺近人和)

发布时间:2024-12-22 20:43:33 来源: sp20241222

  安徽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刘丽华(左一)与戏迷对唱黄梅戏。   李俊杰摄

  核心阅读

  从2012年开始,安徽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每年要送70场戏进校园。此外,剧团每年还会开展120场“送戏进万村”演出,以及各类公益演出60余场次。送戏之余,剧团一直用心用情打磨作品,更多更好的剧目是他们参加各种交流演出的底气。

  传统戏曲文化必须传承,而且需要年轻人来传承。安徽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演员,一半以上为85后,90后和00后青年演员已经成了主力。剧团给年轻演员创造条件,诚意留下那些真正热爱黄梅戏的好苗子。

  

  在安徽安庆,有一座被誉为“京黄故里,戏曲之乡”的小城——怀宁县。街头巷尾、田间集市,时闻黄梅声。这里的公园、广场,只要是晴好的天气,便有戏迷自发前来表演。

  刚踏进独秀公园,耳边便传来熟悉的咿呀声。循声而去,绿树掩映下,几位老人家正围坐在一起,架着曲谱,熟练地用乐器伴奏,有模有样地唱着黄梅戏。

  “呦!这不是刘团长嘛!”见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刘丽华来了,76岁的曹正华喜出望外,当即提出要与团长对唱一段,在场的其他人也纷纷发出邀请。

  一段接着一段,引得驻足围观的路人连连叫好,直呼“听得过瘾”。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大家仍意犹未尽。

  在怀宁县,不仅刘丽华本人,她所在的怀宁县黄梅戏剧团也相当有名气。

  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是有着67年历史的老剧团。成立之初,老一辈演员用扁担挑着服装、乐器、道具,徒步上山下乡送戏。随着送戏活动的开展,“一条扁担挑遍全县”的故事广为流传。近年来,因为把黄梅戏搬进直播间,这个老剧团再度引发关注。

  多演戏、演好戏,坚守剧团好传统

  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刘丽华的脸上,她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这天,怀宁县黄梅戏剧团要送戏进校园。“昨天的雨连绵不断,下了整整一天。”刘丽华生怕这雨停不下来,耽误了今天的演出。

  在刘丽华看来,无论是乡间村口、礼堂戏院,还是线上直播、公园对唱,剧团演出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坚持服务百姓、坚定守好方寸戏台的初心。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上午9点,怀宁县石牌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一男一女两名年轻演员身着戏服对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一响,“树上”二字一出,现场的气氛就被推向了高潮。

  此后的两个多小时里,演员们从《天仙配》唱到《女驸马》,各种经典唱段轮番上演。台下,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姐姐,我好喜欢你们刚刚的表演,能教我唱一段吗?”演出刚结束,不少学生迫不及待地冲进后台,争相与演员们互动。

  眼前的一幕,让在一旁统筹调度的刘丽华喜笑颜开。“孩子们能因此爱上黄梅戏,我们就有了动力。”刘丽华介绍,剧团从2012年开始进校园,至今每年要送出70场戏。此外,剧团每年还会开展120场“送戏进万村”演出,以及各类公益演出60余场次。

  “坚持送戏到基层是我们团的优良传统,老一辈们长期在做,到我们这一代可不能断。”刚忙完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又马不停蹄地“送戏进校园”“送戏进万村”。

  这段时间,剧团一天少则一场演出,多则三四场。演员们常常早上六七点出门,半夜才回家,睡一觉,天亮了又得出门。“吃饭、化装都在车上、路上。大家从未跟我叫过苦,喊过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想为老百姓多送戏、送好戏。”刘丽华说。

  这些年,送戏之余,怀宁县黄梅戏剧团一直在用心用情打磨作品,先后创作了《独秀山下的女人》《李离伏剑》《皖河谣》《挑山女人》等大型剧目,新排了《聘丈夫》《乡村小院》《红军井》《清水河畔》《救孤》等10余部小戏,复排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荞麦记》《青莲》等10余部传统剧目。有这么多剧目做支撑,他们也有底气到周边参加各种交流演出。今年国庆,《青莲》参加了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一些民间剧团也喜欢上了他们的小戏,请他们去教学。

  重视年轻演员,着力培养热爱黄梅戏的好苗子

  夜幕降临,怀宁县宝福村开始热闹起来。当晚,怀宁县黄梅戏剧团进村来送戏。

  “忽听李郎投亲来,怎不叫人喜开怀……”台上,剧团00后演员徐浩勤正在表演。优美的指花,地道的唱腔,眼波流转间,将《女驸马》中冯素珍得知相思之人来到家中的喜悦演绎得淋漓尽致。

  台下,60岁的村民黄梅香听入了迷,“现在的年轻演员唱老戏也这么有味道。”

  科班出身、表现出众,在校期间,不少剧团纷纷邀请徐浩勤,其中不乏省里、市里的大剧团,为何她偏偏选择在县城里的黄梅戏剧团呢?

  “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对年轻演员的重视吸引了我。在这里,有一群跟我一样爱好黄梅戏表演的同龄人。”徐浩勤不假思索地给出答案。

  从今年7月入团开始,徐浩勤一直参与剧团的各类演出,大大小小累计起来有近20场。在她的每场演出中,总有一个特殊的观众,那便是刘丽华。“团长会仔细观察我的表演,细到连一个眼神都不放过。”

  每当徐浩勤走下台,刘丽华会第一时间走到她身边,给她分析刚刚的表演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待改进。“来到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3个月时间里,我进步很快,这在其他剧团可能要花上一年甚至更多时间。”徐浩勤口气十分笃定。

  刘丽华1991年进入怀宁县黄梅戏剧团,30多年间见过许多演员流失和出走。和她同时期的戏曲艺术家,10个人里至少有七八个演着演着就改行了,而在她指导下成长的不少优秀青年演员,也会因为养家糊口等原因卸下戏妆戏服。

  但刘丽华选择坚持,传统戏曲文化必须传承,而且需要年轻人来传承。2010年担任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后,刘丽华每年几次去安庆的黄梅戏学校招生,想方设法为年轻演员创造条件,给年轻人安排住宿、发放餐食补贴和实习工资,诚意留下那些真正热爱黄梅戏的好苗子。

  目前,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共有演员32人,一半以上为85后,像徐浩勤这样的90后和00后青年演员,已经成了剧团主力。眼下,剧团还在不断地招收新人,舞台上的年轻面庞越来越多。

  戏台子搬进直播间,有效拓展观众面

  从2020年开始,受疫情影响,剧团演出一度锐减。“2021年冬至唱完最后一场拜会演出后,整个剧团便陷入了长时间的停摆。”刘丽华回忆。

  “既然把年轻人招进来,就要让他们有戏唱。”2022年初,刘丽华决定把戏台子搬进直播间。

  说干就干!组织直播团队,购买直播设备,构思直播内容。2022年1月,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正式入驻抖音,并开启直播。

  “刚开始还是挺难的。”剧团里平时擅长活跃气氛的演员谢慧慧坦言,由于不习惯,大家多少都出现了忘词、把地名说成人名等失误,连她自己也脑子一片空白。

  “我们不敢有太多期待。当时想,第一次直播能有超过百人观看就很好了。结果当天最高在线人数达到七八百人,大家都很兴奋。”一旁的刘丽华忍不住插话。

  此后,每晚7点半,剧团的青年演员们会准时出现在抖音直播间。她们身穿戏服、带着戏装,在专业表演和愉悦互动中,把一段段或经典或冷门的黄梅戏唱段分享给线上观众。

  时常开播不到一刻钟,直播间就收获十几万观众点赞。随着直播时间延续,观看人数持续飙升,最高时接近4万人。源源不断的好评更是占满了整个屏幕,不少戏迷评价“太好听了”“唤起了我童年的回忆”“因为你们,我一个00后竟然爱上了黄梅戏”。

  谈起直播间的热闹景象,刘丽华感慨万分:“起初,我们只是希望通过携手新媒体平台,让剧团在线下演出日渐稀少的困境中活下来,没成想还‘火’了一把,甚至有国外的观众,克服十几个小时的时差看我们演出!”

  “我们的观众也从以前的爷爷奶奶辈变成了更多的80后、90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我们这个团队,喜欢我们的黄梅戏。”负责直播的左小伟,既是团里的台柱子,也是爱琢磨、有点子的直播账号运营达人,“黄梅戏真是太有观众缘了”。

  网络直播让剧团收获了一批新观众,收到来自各地的演出邀约,增加了收入渠道,也让年轻演员有了不断创新的动力。今年,线下演出市场逐步恢复生机,刘丽华表示,剧团会继续把直播好好做下去。“戏曲要有人看、有人听,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才更有希望。”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09日 1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