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1:32:09 来源: sp20241227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4年3月14日,国新办就国家水安全保障进展成效举行发布会。会上,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表示,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国治水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近年来,我国不断做优做强“水文章”,培育壮大“水经济”,加快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进展成效显著。
节水优先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0年来,全国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2.8%、58.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0提高到0.576。
发布会现场,刘伟平带来了一组令人欣喜的数据。
“节水优先”是新时期治水方针的重要内容。在河南,不断加强刚性约束,将135.78万个取水口、7.1万个取水项目纳入日常监管;在湖北,不断优化用水效率,万元工业增加值年用水量由115立方米降至50立方米……各地拧紧节水“水龙头”,做好节水这道“必答题”。
刘伟平表示,通过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去年,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受水区全面节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受水区省(市)要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提升用水效率,全面健全节水制度,全面加强节水管理,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实践证明,节水是南水北调受水区的根本出路。”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南水北调受水区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
如今,南水北调已经成为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1.76亿人,有力地促进了受水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布局优化和节水工作深入开展。
“南水北调工程有力促进了受水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在第三届中国节水论坛上表示,以南水北调和国家水网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布局现代节水产业、参与现代灌区建设,全面助力节水型社会建设。
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为的是世世代代都能可持续发展,用上用好宝贵的水资源。10年来,我国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以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为重点,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空间均衡 加速推进现代水网建设
1月26日,国家水网重大项目——开化水库工程上瑶上游输水隧洞全线贯通,成功实现了开化水库库区与输水区的“会面握手”。
与此同时,浙江、安徽、云南、重庆、海南、河南、甘肃、陕西、内蒙古、青海、辽宁、天津、河北、湖北等省区市加速布局,一批重大项目正加速落地实施。
刘伟平表示,加快国家水网建设,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布局相均衡。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实施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的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已经完成南水北调中线沿线调蓄体系研究,有序推进雄安等调蓄库立项建设,完成西霞院连通工程可研初稿,基本完成东线北延巩固提升可研编制。”上述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介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进一步完善,“四横三纵”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10年来,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效益不断增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从2012年的7000亿立方米提高至2022年的近9000亿立方米。
系统治理 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亲人们,明天见。”
3月9日下午,网红“歌手洋仔”结束在浙江省余杭区径山镇北苕溪泥湾头段竹筏上两个多小时的视频直播时,获得数万人点赞。
近年来,余杭区以“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坚持水岸同治,通过清淤疏浚、引水调度、拆除违建等措施,保持河道行洪畅通,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使径山北苕溪成为余杭区“最美家乡河”金名片。
“浙江的河湖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浙江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锐介绍,浙江省先后开展“五水共治”、河湖库塘清淤、美丽河湖建设、幸福河湖建设,全省累计完成美丽河湖建设726条(个),贯通滨水绿道1万余公里,串联滨水公园、文化节点3390余处,水生态、水环境面貌有了质的提升,百姓对治水的满意度不断增强。
围绕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立足生态系统全局谋划治水,10年来,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全面建立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以河长制促“河长治”,逾100万名村级河湖长(含巡河员、护河员)守护河湖“最前哨”,河湖面貌发生历史性改变。
刘伟平表示,通过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断水百年之久的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水流贯通,断流26年之久的永定河实现全年全线有水,白洋淀水域面积保持稳定。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区地下水水位显著回升,深层地下水人工回补扎实推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万平方公里,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两手发力 水利投入高速增长
近年来,水利部建立起两手发力的工作框架体系。锚定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目标,通过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两手协同发力,“三管齐下”推进金融信贷,吸引市场主体投入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拓宽投资渠道,解决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刘伟平介绍,10年来,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年度完成额从3758亿元提高到11996亿元,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投入从782亿元提高到3482亿元。
“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另一方面,地方水利部门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渠道。”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说。
“各地应用特许经营、股权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建立合理的回报机制,吸引更多市场主体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张祥伟说,“另外,一些水利企业利用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融资,探索REITs试点盘活水利存量资产,投入水利建设。”
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10年来,全国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到7.5万亿元,是上一个10年的5倍以上,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迈上万亿元大台阶,创历史新高,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巩固夯实安全发展基础贡献了水利力量。
张祥伟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将深入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协同推进水价、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进一步拓宽水利建设长期资金筹措渠道。(人民网 欧阳易佳)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