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2 23:10:18 来源: sp20241222
图一:10月8日,杭州亚运会花样游泳团体赛决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祁美静(右)在做同声传译。 本报记者 孙亚慧摄
图二:季晓岚(右)与同事在赛场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图三:简继文(左)和团队其他成员在工作中。 新华社记者 杨 帆摄
一场体育盛会离不开多方面服务保障人员。在杭州亚运会上有不少海归身影,他们或是翻译间内的同声传译员、或是现场的英文评论员、或在统筹场馆赛事运行工作……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日语同声传译员祁美静——
“高效精准地做好同传”(见图一)
本报记者 孙亚慧
杭州亚运会上,每场比赛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是中外记者关注重点。这里也是日语翻译祁美静的“主阵地”,赛事期间,作为语言服务团队的一员,她承担了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赛后新闻发布会的同声传译工作,包含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项目。
早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学习时,祁美静获得了前往日本长崎交换留学的机会。回国后,她成为一名专职翻译,虽然已拥有20余年资深同传工作经验,但祁美静说,这次服务亚运会的经历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与国际会议、论坛的同声传译不同,亚运会的赛后翻译语速更快,所涉领域繁杂。同传译员需要时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准确无误地做好一系列专业体育词汇翻译,这是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
“译员全程没有任何资料,需要自己紧跟赛程,围绕亚运会官方网站发布的赛事信息去收集相关资料。运动项目、专业术语、技术规则、运动员背景履历甚至近年来的伤病情况,都需要提前做足准备,才能在记者提问和运动员回答时高效精准地做好同传。”祁美静说。
从游泳到跳水,从马拉松游泳再到花样游泳,每一次更换项目,对同传译员来说都意味着把前期准备工作再做一次。新领域、新术语、新资料,每一场十几分钟的新闻发布会背后,凝结着同传译员在台下的大量案头准备工作。“翻译竞赛项目最多的一名同事,前后经历了16个项目,近乎每天换一个,每天没有太多时间睡觉。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是在查资料,就是在看比赛和翻译新闻发布会’。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常态。”祁美静说。
有时,新闻发布会现场嘈杂,碰到运动员语速快声音又小的情况时,同传译员无法完全听清。这时就需要译员依靠前期对运动员背景情况的充分了解,给出尽可能准确的翻译。
杭州亚运会男子10米台决赛后就出现了这样一幕。日本选手玉井陆斗在当天比赛中拿到铜牌,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一名记者提问玉井陆斗,为何此前在福冈游泳世锦赛上只跳了一轮就退赛了。玉井陆斗回答时语速极快,但幸好祁美静在赛前做足了准备,已了解到玉井陆斗近年来受腰伤所困,福冈游泳世锦赛上是因为腰伤导致退赛。整场翻译非常顺利,发布会结束时,一名外国记者走到祁美静的翻译间前,敲了敲玻璃,给她竖起了大拇指。
记者遇见祁美静的时候,她正在女篮决赛现场。当天,游泳馆没有比赛,她来为这场备受关注的对决做现场翻译。那天新闻发布会的时间很久,最终顺利结束时,她长舒了一口气。但无暇休整,她又将奔向花样游泳的赛场。
赛事现场英文评论员季晓岚——
用声音传递激情(见图二)
10月2日,在富阳水上运动中心,随着奥运冠军徐诗晓、孙梦雅在皮划艇静水项目女子500米双人划艇决赛中以巨大优势夺冠,观众席一片沸腾。身处其间,现场英文评论员、杭州人季晓岚的眼泪夺眶而出。
本届亚运会赛艇项目的男子单人双桨决赛,同样令她印象深刻:“我们36岁的老将张亮收获冠军,那一刻我十分自豪!”
季晓岚的母亲曾是一名浙江省队皮艇运动员,父亲则是一名国家队摩托艇运动员。父母觉得练体育太苦,所以当初就没让她走运动员这条路。
不过,她与水上运动以另一种方式结缘。大学期间,季晓岚留学瑞士,学习酒店管理。毕业之后,2014年起她在原中国摩托艇运动协会(现中国滑水潜水摩托艇运动联合会)工作,2020年在杭州开了一家水上运动俱乐部。她执裁过摩托艇比赛,组织过多次水上运动比赛,甚至将全文厚达几百页的国际摩托艇联合会水上摩托竞赛规则由英语翻译成汉语。不过此次担任亚运会现场的英文评论员,对她而言算是一项新挑战。
为了这次在家门口举行的盛会,季晓岚详尽学习了赛艇、皮划艇静水和激流回旋3个项目的竞赛规则。进驻赛场后,她走访了中国香港队、印度尼西亚队。“我了解到在赛艇项目上,这两支队伍的队员为了备战杭州亚运会两个轻量级项目,从4年前就从饮食和训练方面做准备。在赛前训练日,我还问他们来杭州的感受和体验,希望在现场评论时穿插一些他们的故事。”季晓岚说。
季晓岚身边还有一众特别得力的队友。现场英文播报员团队中,有几位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曾服务过北京冬奥会,为确保播报各国或地区运动员姓名时发声准确,他们提前找到各队领队,录下各队运动员姓名的标准发音方式,而后对照录音,学习模仿。
现场中文评论员张涛,是前皮划艇激流回旋国家队运动员,即便对专业赛事领域已有很多了解,但张涛和季晓岚仍会在每天比赛结束后,为第二天的评论工作“备课”到很晚。富阳水上运动中心运行团队体育展示主管倪琼华说,多亏有了季晓岚和她的队友们,杭州亚运会水上项目比赛的现场才能如此欢快热闹。
国庆假期,季晓岚的水上运动俱乐部日均接待游客数量比假期前翻了一番,不过她无暇顾及俱乐部的事,一心扑在亚运会赛场。季晓岚说,要让来现场的观众特别是带着孩子一起来的人,感受到水上运动的魅力。
在她的俱乐部里,上到68岁,下到3岁,越来越多不同年龄段的人来体验桨板、摩托艇、尾波冲浪、龙舟等不同种类的水上运动。今年6月,她在温州组织了一场面向大众的中国休闲运动挑战赛,人们以跑步加桨板的赛制完成比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季晓岚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整体环境质量的改善,未来与水上运动相关的体育产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据新华社电 记者姚友明、魏婧宇、王安浩维、伍鲲鹏)
场馆运行团队成员简继文——
从三尺讲台到亚运赛场(见图三)
杭州亚运会手球比赛激战正酣。场馆的信息服务台前、媒体工作间里,总能看到简继文忙碌的身影。作为场馆运行团队的一员,盯紧接待流程、把控服务细节,是他每天的重要工作。
位于钱塘江畔的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体育馆,是杭州亚运会12个新建场馆中唯一位于高校的场馆。34岁的简继文和学校约400名师生志愿者一起加入场馆运行团队,开启了宝贵的亚运之旅。
实际上,简继文此前对于场馆赛事运行工作是完全陌生的。三尺讲台和实验室,才是他最熟悉的位置。
2016年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简继文去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随后回国来到浙江师范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工作。
“学校在确定承接亚运会任务后,需要一些有海外留学经历、具备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老师参与场馆赛事运行工作,于是就找到了我。”简继文说,自己从没参与过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心里很忐忑,但非常乐意尝试。
从今年4月开始,简继文基本上“全职”在场馆工作,6月开始参与亚运会手球测试赛。
在他看来,在场馆工作跟搞科研“很像,又不像”。“第一次做出来一个东西会感觉很兴奋,第一次真正投身赛事当中也很兴奋。”简继文说,“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场馆工作需要具备更多的人文思维,走廊怎么布置、储物柜怎么设计、餐食饮品怎么安排……过去的我是思考不到这些细节的。”
简继文告诉记者,测试赛后他和同事们去很多亚运场馆参观学习,回来之后让手球馆的工作更加完善,自己的思维也有了很多转变。
9月24日是亚运会手球项目开赛的日子,简继文和团队10名志愿者早上8点就到岗工作。因为不知道有多少国内外媒体记者到来,他站在门口迎接每一辆媒体班车的到来。
“开赛第一天很兴奋,感觉像经历了一次大考。”简继文说。
每天早出晚归,周末也不休息,近几个月简继文和家人相处和交流时间少之又少。在这样的角色转换之间,家人给了他足够支持。
“因为我们在场馆工作的原因,学校很多教职工和家属都开始关注和熟悉手球项目了。”简继文说,“测试赛时,妻子和7岁的女儿都来观赛。这次抢购到了几张女子手球比赛的门票,期待家人能在家门口感受亚运氛围。”
简继文说,参与亚运会工作,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转变”和“提升”。“现在和身边人相处,能够更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多了一些柔性的东西。”他说,亚运会经历弥足珍贵,今后会将自己的亚运感受和收获分享给更多人。
(据新华社电 记者杨 帆)
(责编:郝孟佳、李昉)